第44章 庇能會議(1 / 3)

孫先生這一次東歸,目的地似乎是在日本,想從日本再設法到和祖國接近的地方,可以指揮一切。這時孫先生早就懷著的一個意思,所以在到美國後不久,即在芝加哥去訪問萱野長知的一個親戚,叫做大塚太郎,探聽日本政府對於中國革命黨的態度,以為重返日本的準備。這一次決心離開美國,就想到要去日本。這當然是意料中的事了。但為了行程上的必要,卻先到檀香山。

三月二十二日,孫先生從三藩市動身,二十八日就到檀香山。這裏是孫先生兒時舊遊之地,也是興中會發軔的地方,雖是很多時候,沒有來到這裏,但許多同誌依然沒有忘掉對於他們領袖的信仰和感情,所以孫先生一到,就表示熱烈歡迎。仿佛和七年前一樣,檀香山的同誌和僑胞,仍在荷梯爾街華人戲院中開盛大的歡迎會,到會的有二千多人,真是熱鬧極了。孫先生每天晚上,都在自由新報館樓上,開會聯盟,每次加盟的總是在百人以上,甚至本來是保皇派人,也都歸化革命,可知當時的盛況了。後來又到茂芋、希爐各埠去,各埠橋胞也都先後加盟,於是同盟會在檀香山也規模畢具。

孫先生在檀香山本來想有三個月的逗留,但不久接到精衛和複生被滿清政府判處永遠監禁的消息,非常著急,歎著道:“我們從此喪失了一文一武兩個人才了!”為要設法營救,和發動實際運動起見,就急急地到日本去。

六月十五日(陰曆五月初九日)孫先生到日本。但孫先生此行,並不像他所預料的有什麼成就,隻是秘密地上岸,連許多同盟會同誌也不敢完全通知。住了兩個星期的光景,就給滿清政府代理駐日公使吳振麟所探悉,他和日本政府幾次交涉,要他們拒絕孫先生居留,日本政府起先沒有接受他的請求,但經不起他的催促,終於示意孫先生,於是孫先生又到新加坡來了。

這的確不是孫先生所願意的,離去新加坡已有一年多了。卻又回到這裏來。那時新加坡南洋支部早已搬到庇能去。孫先生在張永福別墅住了幾天,就和眷屬一起到庇能,住在柑仔園四百零四號,但不久,孫先生的家庭,就遭逢了一件最不幸的事變,就是慈祥的楊太夫人忽然病故了!楊太夫人生於清道光八年六月十三日,病歿這天也是六月十三日(陰曆),享壽八十三歲,這也是一個異聞。孫先生因為奔走國事,和太夫人在家庭團聚的時候很少,十三歲時侍奉太夫人到檀香山,從此使孫先生能夠看到世界的偉觀,確立了大誌。三十歲時重到檀香山,又和太夫人暨德彰公同居數月,但不久孫先生又到美洲去。在每次分別時,孫先生一麵依戀膝下,一麵想到革命的責任,這種躊躇家國之間的內心痛苦,我們不難想象而知。然而不幸,當孫先生這次回到南洋來不到幾天,這位偉大的革命領袖的慈母,竟不及看到他兒子的成功而逝世了!孫先生真是何等悲痛?

但不久,更有一個不幸的事實,德彰公在九龍,因為欠繳地租,給地主驅逐出來了!他為幫助自己兄弟革命而至於破產,已夠受了一切痛苦,現在更被人家壓迫而驅逐,是怎樣的難受?然而他毫無怨言,就一直到庇能來和孫先生共謀革命大事,這種骨肉的至情,和對於國事的熱忱,兼而有之,實在是難能可貴,我們可以說有孫先生才有德彰公,同樣的,有德彰公才有孫先生,革命誌士,萃於一家,也是一個千古佳話。

這一些不幸的變故,固然使孫先生傷心,但並不因此阻撓他對於革命事業進取的決心。不多時,趙聲、克強、漢民等都應召而至,於是產生了在革命史上很重要的一個庇能會議,決定轟轟烈烈的辛亥(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的計劃,而完成了孫先生偉大的抱負。但這時距離廣州新軍失敗,才有半年的光景,當時同誌間的勇氣,並不像孫先生一樣的奮發有為。孫先生追述當時情形,有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