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兩法不能去除,路雲生隻是靜坐不動,順其自然,不去管腦海中繁雜之念,任其自生自滅,漸漸雜念緩緩沉靜。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
卻不知此法正合修道本意,乃自然入靜之法門。此中真意,即當雜念起時,隻需身體穩坐不動,自心將其置之不理,任他雜念自動起伏,此些雜念便為“假想”。
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雜念自然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究其因由是念自心生,隻需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憑依,也就無奈我何,隻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
路雲生從入靜中醒來,頭腦清涼一片,神思靈動,側首望去,見道長已在洞中深處參悟,與自己間隔有石柱二百有餘個。此時猛烈饑餓從腹中傳來,路雲生唯恐打擾道長靜修,便輕輕跳下石柱,向中洞而去。
來到中洞一角,在放置的食物處路雲生隨手拿起一根黃精,放在嘴中大嚼,隨後拿起葫蘆向鼎中添水,又把袋中精米和洞中幹一同果放入鼎中,用火燒煮。直到米香濃鬱,方才飽腹一頓。
看著洞中剩下食物,路雲生暗自查算時日,恍然大悟,肚中如此饑餓,卻是因此次入靜竟然用了六七日,心中不禁暗自咋舌,若非近來真氣渾厚,武功大進,豈非餓死!
第二日做完早課,路雲生來到後洞,縱身上了石壁第十幅圖像對應的石柱。盤身而坐,依“聽息”入靜,觀祖竅而顯性光,待雜念起時,不加意念,順其自然,等其歸於清境,自然處於定靜。
如此過有十餘日,路雲生參悟完石壁上前十一幅圖解,心中已能做到無念無思。在靜中觀望自身,但覺心思清明,猶如流水清波,一眼透徹;神思靈動,猶如自在遊魚,波瀾不驚。
光陰易過,路雲生在白陽崖花雨洞中,不覺過了兩月有餘,道長前輩始終未見醒轉,眼看著食糧已是用了大半。所幸見道人在洞中參悟時所立石柱還剩餘十餘個,所用時日已是不多,待道長醒轉,便可出洞覓食。
隻是連日忙著用功,僅在洞前稍稍觀望風景,偌大一座仙山,均未涉足。等過些時日,如若前輩還不醒轉,先可在本洞附近,采掘一點食糧儲存,省得用完之後,急切無處可尋。
即便不行,自己也可出洞到崖下尋找。
隻是前輩曾言,洞外罡風凜冽,凡俗之人不能抵擋。料想自己曾服食過道長贈與的靈丹,可以提前嚐試。若是風力稍弱,就可無憂。雖然仙法現今並未參悟,好在自己一身武藝,又有兩件道家寶物,遂不知其用,仍有有一柄長劍防身,縱遇山精木怪,自信也能應付。何況山居修道,一切艱危災害,早晚遇見,也無需膽怯心驚。
這日詳細觀看第十二幅圖解,路雲生以此而坐,十餘息便已入靜。見祖竅之內性光顯現,其形如黃豆,光亮如燈,不甚圓滿;內觀自身心湖,平如鏡泊,波瀾不起。靜坐之中不知過了多少時日,心湖之中突然出現一條巨魚,長有百丈。時而靜伏水麵,吐納湖水;時而輕擺長尾,悠然自得;時而奮力一躍,橫飛波麵,俯落時濺起百丈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