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忠臣反被忠臣害(1 / 3)

畫外音:

曆史上的歐陽修不僅是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更是宋仁宗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名官員,他對於國事盡心盡力,為官盡職盡責,總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並勇於承擔責任。堅忍不拔、剛毅不屈是歐陽修性格特征,但好心未必總能辦好事,忠臣有時候也會辦錯事,歐陽修的一片愛國之心,卻讓另一個大忠臣蒙受了不白之冤,成為宋史上一段難解的公案,這是怎麼回事呢?

康震:

宋仁宗的嘉佑元年,六七月間夏天,首都東京汴梁下大雨,暴雨連綿,下的雨太多了,下水排不出去,都城裏頭就發了水災,發了水災,歐陽修的家裏也遭了災,怎麼辦呢?沒辦法。白天還好對付,比方你上朝上班都可以。晚上怎麼呢?就住在筏子上,可能家裏全都漂起來了,你要住在家裏就得漂著住,那與其漂著住不如住在筏子上。就是在這樣遭了災的情況下,在如此生活陷於不便的情況下,我們的這位歐陽忠臣還是向皇帝上了兩道奏章,這兩道奏章名字差不多,第一道叫《論水災狀》,第二道叫《再論水災狀》。就是給皇帝上的奏章,就是來論證、來說明、來解釋、來提醒這個水災發生了以後跟我們現在的朝政有什麼關係。歐陽修就替宋仁宗盤點了一下,說據我的觀察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你在位這麼多年了,沒兒子。宋仁宗一直很想生個兒子,不知道為什麼生不出來,一生一個姑娘,一生一個千金,一生一個公主,這不能繼皇帝位啊,可是宋仁宗又特別不落忍,要把這位子傳給一個不是自己的兒子的下一輩,比方說侄子,他不願意。所以很多大臣多次地給他建議說,趕緊立皇儲、趕緊立太子。你不立太子,國體不穩,天下驚懼。我們知道在古代立不立太子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你一日不立太子,內宮的政治就不穩定,你後邊就打起來了。可是他沒兒子,他總想著等等,我生一個兒子是吧,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我自然就傳了,可是他老生不出來。所以歐陽修就告訴他,這是一條,這一條你老不立太子啊,上天就有反應,我建議你盡快地在子侄輩裏邊選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立為太子,興許這雨就不下了,這是第一。

第二,朝中缺賢能之人,我要給你推薦那些有才能、有德行、有文章、有政聲的人,他給他推薦了誰呢?推薦了王安石、呂公著等四個人。我前麵講了,王安石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對於歐陽修來講是晚輩了,多年在地方做官推薦了王安石,而且推薦了原來那老宰相呂夷簡的兒子呂公著,認為這些人都是可以在皇帝的身邊備以左右顧問的人,特以推薦。

第三,你就想不到了,他說天下這麼大的雨,這麼大的水災,我告訴你,你應該罷免一個人的官職。大家一想,呂夷簡不都死了嗎?還罷免嗎?不是,這次要罷免的是北宋著名的軍事家,當時的樞密使狄青的職務,說你必須要罷免這個狄青的職務。樞密使我原來說過,是北宋最高的軍事長官,最高的軍事首長,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可能就相當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這樣的位置,他是軍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軍人他可以坐到最高的位置就是樞密使。我們就覺得很奇怪,說你看狄青我們有很多人是熟悉的,北宋本來就沒有多少著名的將軍,狄青應該是在北宋最傑出的軍事家,他本人是個忠臣,也沒有任何過錯。前麵兩條建議都很好,立皇儲,推薦人才,但是第三條建議我們就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呀?

畫外音:

麵對無奈的天災,作為朝廷翰林學士的歐陽修把自己的治國策略向宋仁宗提出,既是真心訴求,更是順勢而為,前麵兩條合情合理,獨獨罷官這一條卻令人費解,那麼這位狄青是何許人也?為何老天下場大雨,歐陽修卻提議要罷他的官呢?

康震:

狄青是山西人,在北宋和西夏的戰鬥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一位軍事家。狄青作戰非常地勇猛,狄青這個人打仗有個特點,披頭散發,戴著一個銅麵具,一衝出來就把你先嚇個半死。他是一員驍將、猛將,有萬夫不當之勇啊。他作戰的特點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在四年的戰役當中,在跟西夏四年的戰役當中,他一共參加了二十五次戰役,身中八箭,有很多是致命傷,但是他當然大難不死、大命不死了。他在跟西夏作戰過程當中因為屢立奇功,所以受到了宋仁宗的特別嘉獎,提升他為樞密副使。聽明白了嗎,就是第一步,狄青從一個戰士經過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戰鬥,最終得到宋仁宗的賞識,成為了樞密副使,也就是最高軍事機構的副長官。範仲淹啊,我們知道是總體負責指揮對西夏戰役的總指揮、總司令官,他對狄青非常地賞識,他送給狄青《春秋左氏傳》,告訴他自古以來為將者若不知古今通變之事,那就是匹夫之勇。你得讀書啊,你得認字你得學文化,是不是?狄青很聽話,也很愛讀書,然後發奮讀書,遍覽秦漢以來古今名將。他不但是一個善於打仗的人,不但是一個勇士,而且他現在變成了一個有文化的勇士,有將略的勇士,這麼一個人。那麼現在狄青做了樞密副使,這樞密副使剛剛做了還沒幾個月,廣西就爆發了少數民族的起義,這起義軍打得很厲害,一直打到廣東,當時滿朝震驚,派了很多的人去剿滅這個起義軍,沒剿滅了,讓別人把自個給剿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狄青主動請纓,自己主動的,我來處理這件事情,我來跟他們作戰,我來平定這個內亂,狄青率軍平定了這次廣西的內亂。回來以後,就擢升他為樞密使,最高的軍事首長。

按道理說,狄青的這一條路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絕對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就是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那不是好士兵,那麼一個士兵當了元帥就可以證明他確實是個好士兵,而且我們可以相信一個忠誠的戰士也可以成長為一個忠誠的元帥,這個忠誠的元帥還會培養出更多忠誠的戰士,這沒什麼不好。可是我告訴你,自從狄青做了這個樞密使,他的厄運也就來了,這個厄運從哪兒來的呢?就從歐陽修的手裏來的。狄青的樞密使做了三四年之後,歐陽修就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章,這道奏章是大水還沒發的時候就奏上去了,不是說下雨的這回,下雨這是後來的事。下雨之前,專門上了一道劄子《論狄青劄子》,我就給你論一論狄青這個問題。用我們白話文說,關於狄青的若幹問題,這是比較嚇人的題目。他說什麼呢,他說,

“臣聞人臣之能盡忠者,不敢避難言之事。人主之善馭下者,常欲聞難言之言。”——歐陽修《論狄青劄子》

我聽說凡是忠臣有個特點,經常會給皇上說一些難言的話,有些說不出口的話,都是忠臣把話說出來。皇上善於駕馭臣下,他有個特點,他必能聽得進去很多難聽的話。你看我剛才說了,歐陽修是個忠臣,他說了我今天要給你說的這個話,是忠臣才能說的話,一般人就說不出口。您也是個聖君,聽不進去的話您都能聽得進去,這一說,你不聽也得聽,你不聽你就不是聖君,你聽進去了那我就是忠臣,反正怎麼都是我對。

他說什麼呢?他說自古而來有一個現象,就是國家有禍的時候,潛伏的禍害、潛伏的禍根,天下人都知道,就您一個人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事情。現在我告訴您,那路上的販夫走卒、黎民百姓全都知道這件事,大臣們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可就是沒人敢跟您說,為什麼沒人敢跟您說呢?因為這事還沒發呢,還沒冒出來呢。人說了,如果沒這事,那不把自己裝進去了嗎?可是我不一樣啊,我敢啊,我敢慣了,我向來都是敢的,我從來都是敢直言的,所以我今兒必須得專門論述一下,論證一下狄青的問題。他說狄青出身行伍,打了幾次大仗,現在位至樞密使,我告訴你這樞密使他不能幹。他說第一,狄青為什麼不能做樞密使,狄青此人出身低微。我們知道,在北宋,凡是像狄青這樣做將軍的人、士兵出身的人,他出身確實很低微,他出身低微是個小人物,現在他突然怎麼樣呢,發達了,這一發達就不要緊,跟他一樣出身的那些人就會仰慕他,就會羨慕他,會說你看,這是我們堆兒裏出來的,他都現在樞密使了,我們怎麼也得弄個副使,副使不成了,弄一副副使也可以呀,這就得攀比,就得仿效。他說什麼,狄青此人你說他有多高的才華談不上,告訴你,歐陽修在這個奏章裏明確地說,狄青算不上是古今名將,之所以現在很多的人這麼看重狄青,那是他們沒見識,沒見過古今名將有多少,咱們朝廷裏頭一般選拔的樞密使,選拔個將軍,要不然是不知軍情,要不然是不會訓練士兵,反正都是窩囊廢。狄青此人既勇敢善於作戰,又稍有見識,他不是讀過書嗎,所以這樣的人物在我朝看上去很稀罕,別人見了他就覺得他是國之重器了,其實這樣的人還很多,所以你對這樣的人過分地重用頗為不妥,會影響到整體的觀感、整體的印象,這是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