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經風雨 怎見彩虹(1 / 3)

畫外音:

曾鞏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是有誰知道,這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大家當初因為要照顧一大家子的生活在家中整整苦讀、奮鬥了二十一年。如果不是歐陽修大力的推薦和褒揚,如果不是歐陽修擔任了科舉的主考官,曾鞏能否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還真是難以預料。那麼,曾鞏的家中究竟遭遇了什麼變故?曾鞏又是如何挑起家庭生活這副沉重的擔子的呢?

康震:

上一集我們說,曾鞏這個“七加一”他不是“七加一”。他就是在這個八大家裏頭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大文章家。隻不過因為曆朝曆代根據自己的不同的需要,他們都在曾鞏的身上想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所以,無論是褒獎曾鞏還是貶低曾鞏,都是不同時代的風氣使然。但是不管時代風氣怎麼變,都無損曾鞏作為一個大文章家的本來的風采。

可我要告訴大家,曾鞏的這個大文章家的地位,八大家裏邊占據一席之地的這個地位,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給大家提供一組數據,你們就知道為什麼不容易。在八大家當中,除了蘇洵沒有考中過進士之外。人家不用考,人家培養兩個兒子都考中就夠了。在這剩下的六個人當中:韓愈二十五歲考中進士,柳宗元二十歲考中進士,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蘇軾是二十一歲中的進士,蘇轍最小,十八歲人家就考上了。你看,我剛才說的其他這五個人,沒有一個人上了三十歲的。就咱曾鞏,差一年就四十歲那一年。三十九歲方考中進士。當然有那麼一句話了叫“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五十歲考中進士那還算小呢。但是,曾鞏咱是什麼人呢,咱怎麼能到五十歲才能考中進士。在你同級別的人當中,你三十九歲才考中進士,這就已經算很晚了。可是我要告訴大家,曾鞏三十九歲考中了進士,可是這一年,他們家裏頭有六個人同科全部考上了進士。曾鞏考中了進士,他有一個親弟弟考中了進士,他還有一個堂弟考中了進士,他還有兩個妹夫也考中了進士。一家同門在同一年同科進士,那不得了了。這一年裏頭蘇軾和蘇轍兄弟考中了進士,而且著名的哲學家張載和程顥也考中了進士,所以這一年的進士科錄了大量的人才。這還沒完,又過了四年以後,他另外一個弟弟又中了進士。又過了一年,他的一個妹夫又考中了進士。又過了四年,他的一個侄子又考中了進士。你就算一算吧,他們家先後有九個人考中了進士。這時候你就覺得,三十九歲考中進士是非同尋常的。

為什麼說非同尋常啊?因為這個曾鞏的家世,他家裏的境況,跟另外那七個人相比,實在是太特殊了。我不說他太困難了,他太特殊了。怎麼個特殊呢?咱們掰著指頭算一算:韓愈,從小父母死得早,但是他有一個做官的哥哥,他哥哥去世以後,他的嫂嫂對他就好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把他撫養成人,而且,他很快就考中進士以後,他就走上了工作崗位,開始給家裏掙錢了;柳宗元,那不用說了,河東的望族,雖然說家道有點中落,但是維持他的學習,供給他的生活,這是沒有問題的;歐陽修,父親去世得早,但是他的叔叔在做官,而且他的母親對他非常好,幫助他學習,而且歐陽修也是很早考中進士之後就開始掙工資了,就開始養家了;王安石,王安石的父親本來就是做官的,王安石青少年的時候沒有過過艱難的生活和日子;至於說“三蘇”,那當年在眉山也是小康之家,你想想,老蘇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數次出川到京師來,這都是需要錢的。

曾鞏的情況跟他們是完全不一樣。怎麼叫完全不一樣呢?曾鞏八歲年頭上,他親生母親去世,這倒也還罷了,到他十八歲的時候他在外做官的父親,因為得罪了人,被人告了,然後就罷官之後就住在家裏。從這兒開始,他的父親一直在家賦閑十二年。養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曾鞏的頭上。知道這時候曾鞏家裏是什麼情況嗎?他有一個祖母,九十歲了,他的父親身體也不好,六十多歲,他有一個哥哥,有四個弟弟還有九個妹妹。人丁興旺,人丁興旺那是對富裕之家來講是好事,對他這樣的家庭來講,本來他父親是掙錢的,是養家的。但是他父親被罷官之後就成了一般老百姓,在家待著。這個時候,他這個老二,這個曾鞏就擔負起了養家的責任。老大不行了,沒這個能力。所以我跟你講,曾鞏從十八歲頭上開始,他的父親就罷官一直到他三十九歲考中進士,這中間整整二十一年就宅在家裏。這對於一個有誌的青年來講,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剛才說他是很特殊的情況,現在大家就能明白了。他對上要侍奉他的父親,侍奉他的老祖母;對下邊,他還得考慮,這四個弟弟讀書的問題,吃飯的問題,他那九個妹妹,還不得一個一個嫁出去啊,你說是不是,這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跟他考科舉比起來,哪個重要啊?當然首先是生活重要了。你不能你考中進士了,家裏人都餓死了,那算怎麼回事啊?所以你看,他真的很不容易,

我們越了解曾鞏,我們就越覺得他非常地不容易。同時他能寫出那麼端正的品質的文章來,那是為什麼?這也是由於他的人格。他的人格又從哪兒來的呢?他的人格是從這種艱難的生活當中體驗出來的,鍛煉出來的。

畫外音:

為了曾家全家上下十幾口人的生活,年輕的曾鞏不得不放棄自己科考取士的夢想,雲遊四方到各地打工,維持家用,生活實在難熬,以至於曾鞏三十二歲才結婚。這在古代已經是難以想像的晚婚記錄了,而婚後由於缺醫少藥,他的兩個女兒又先後夭折。不過這個無以複加的生活磨難並沒有泯滅曾鞏求學的信念。那麼,在他人生最為艱難的時刻,又會有誰伸出援助之手呢?

康震:

窮,確實窮。但是還得讀書,還得學習。但是由於太窮了,家裏沒人手,所以痛失掉很多非常良好的機會。他在給歐陽修寫的信裏邊怎麼說呢?說哎呀,我好多次都很想去投奔你、投靠你,在你的身邊學習,到京城去。但是因為什麼呢?我在上,有年紀這麼大的老祖母,還有我的父親,還有我的大哥,我底下還有這麼多的弟妹。我實在是抽不開身,我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他怎麼說呢?

祖母日愈老,細弟妹多,無以資衣食,恐不能就其學,況欲行其他耶?

——曾鞏《上歐陽舍人書》

我現在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我胸有大誌,我就是心懷朝陽,這個朝陽到您那兒去它也變成晚霞了。就是生計問題束縛了曾鞏的手腳,我們說歐陽修不是對他非常地器重,非常地賞識?但是也隻能是寫信勉勵他,鼓勵他。但是很多事情實在是幫不上忙。歐陽修總不能每個月給他一大筆錢,讓他供養那麼多家裏。那也不現實。所以他在給歐陽修的信裏邊,寫得就很沉痛。我很早就起來,很晚才睡覺。每天忙於生計,心裏頭沒有一天是有空閑的時間,沒有一天心裏邊是感覺到很瀟灑很愜然的感覺。

所以你看我們以前在講韓愈,講柳宗元,講他們的時候,你注意到,我也說過他們有時候家境很貧寒,刻苦的學習。但是那時候他們都很小,他們都是靠別人來養他們,然後他們學習,雖然生活很苦,但是不會幹擾到他本人的前途,他們也用不著去撫養和贍養別的人。他們隻需要搞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但是曾鞏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但要贍養別人,而且要養一大家子的人。最痛苦的是什麼呢?就是明明像歐陽修這些當時的卓越的傑出的人物非常地欣賞他,非常希望他能夠早一點考中進士,步入仕途,能夠為社會做點事情,能夠把自己能力發揮出來。但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就沒有辦法。所以這種痛苦就更大。但是,痛苦巨大對於意誌堅強的人來講就能夠化痛苦化矛盾為力量。後來他的父親得到了朝廷的詔書,進京。這個曾鞏就陪著他父親到京城去。結果去了之後不久,他父親突然就去世了。這個很麻煩,為什麼呢,他父親在京城去世之後,他家裏人都在家裏邊,身邊隻有曾鞏一個人,曾鞏根本沒有錢也沒有能力來安葬他的父親。好在在這之前,他曾經給已經退休了的一個宰相叫做杜衍,這個人跟歐陽修也是很好的朋友,曾經寫信向他求教過學問。這時候杜衍已經退休退居到南京。但是,他給杜衍求救的時候,杜衍非常地大方,出資安葬了他的父親。他給杜衍寫的回信裏邊,寫的感謝信裏怎麼說呢,說我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