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的《楚辭·天問》
最早出現的有關褒姒的詩詞是屈原的《天問》中的一節: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號於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裏,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而“天”字的意思,戰國時代含義已頗為廣泛。大體說來,凡一切遠於人、高於人、古於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實施改造的事與物,都可用“天”來統攝。對物質界說,又有本始、本質、本原的意思。屈原為楚國的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的意味,《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於讀者麵前了。
從全詩的結構及內容來看,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一千五百五十三字,是一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等許多方麵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時代尚未解決而他有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許多曆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曆史的總結、褒貶。對自然所提的問題,表現的是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對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代人進步的宇宙觀、認識論。《天問》以新奇的藝術手法表現精深的內容,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穆王禦馬巧施鞭策,為何他要周遊四方?他的足跡環繞天下,有些什麼要求願望?妖人夫婦牽引叫賣,為何他們呼號街市?幽王究竟殺的是誰?哪裏得來這個褒姒?前麵說的是穆王坐著神駒拉的車周遊天下的故事。後麵的夫婦就是指拾到褒姒的那兩個以賣山桑木弓、萁草箭袋為生的人。當時周宣王的太史令伯陽父認為宮中有弓矢之禍,後世必有女子亂國。周幽王即位之後,天天沉迷酒色,右諫議大夫褒珦時常勸諫,終於惹怒了周幽王,要把他殺掉。他的家裏人聽到這個消息,急忙給幽王進貢了大量的財寶和美人,希望能免褒珦一死。這個美人就是褒姒。周幽王見到褒姒之後,看到果然是個美人,於是大喜,就下令把褒珦放了。屈原名義上問的是褒姒的來處,其實指責的是周幽王脾氣暴躁,喜怒無常,昏庸無道。
(二)《詩經·雅·瞻卬》
瞻卬
瞻卬昊天,則不我惠。
孔填不寧,降此大厲。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蟊賊蟊疾,靡有夷屆。
罪罟不收,靡不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
人有民人,女複奪之。
此宜無罪,女反收之。
彼宜有罪,女複說之。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
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鞫人忮忒,譖始竟背。
豈曰不極,伊胡為慝?
如賈三倍,君子是識。
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
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不吊不祥,威儀不類。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天之降罔,維其優矣。
人之雲亡,心之憂矣。
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人之雲亡,心之悲矣。
觱沸檻泉,維其深矣。
心之憂矣,寧自今矣。
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無忝皇祖,式救爾後。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雅,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