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回:張居正功彪賜妾妃 宋來頭得兒寵逆子(下)(1 / 3)

朱翊鈞說:“通政司每日送來很多奏本要朕審閱,這些公文事體浩繁,形式各樣,應該怎樣區別對待?”

張居正一聽這是明裏在李太後麵前考臣的學識,但張居正耍了個心眼,說道:“皇上所問之事仍宮廷間移文方式,馮公公在司禮監多年,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他把此題推給馮保,是在太後麵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識。

馮保一聽就明,兩眼一眯笑著答道:“老奴雖在司禮監呆了多年,辦的都是具體的事情,哪道折該怎麼批,外頭有內閣的票擬,上頭有皇上的旨意,司禮監隻是看樣批。皇上所問之事,奴才不懂。張先生學問深厚,便請皇上親自請教張先生吧。”馮保這話一講,便顯出是滑頭的言詞。

朱翊鈞看了一下張居正說道:“方才朕提的問題,就請先生快快回答。”

張居正看了一下李太後,李太後悅心示意,又看了一下馮保,馮保似乎是想躲到一邊看笑話。張居正胸有成竹,正襟肅坐,然後說道:“皇上在各類奏章批複或者禦判文章,雖總稱聖旨,但因體裁不同,大略可分十類:一曰詔,二曰誥,三早製,四曰賦,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至於政府各衙門所上奏本,體製亦分十類:一曰題,二曰奏啟,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冊,七曰揭帖,八曰會議,九曰露布,十曰澤。”接下來,張居正就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各十種文體作了詳細的介紹說明。每種文體的法式、對象及作用都引經據典,由淺及深剖析明白。張居正一番話更使李太後寬心快慰,感到有這樣淵博的人做首輔輔助朝政,更具放心,心中欲做之事更為得意。

馮保一聽張居正這番言講更信服張居正的文略過人,才識寬廣,施政助帝更是嚴嵩、高拱所不及。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之教更感到張居正用心良苦,雖施嚴利但也是一片忠臣之心。

這時馮保倒真乖巧,巧言說道:“萬歲爺,該歇會了。”

朱翊鈞看著母後愜意悅心的神情,又看看張居正正襟肅然的神態,心中那疑團慢慢消散開來,於是說道:“看茶。”

立刻就有幾位小內侍抬了四桌茶點上來,君臣四人一人一桌。張居正麵前的小桌上擺了三五種飲品和十幾種茶點,他隻喝了一點銀耳湯,吃了一塊點心便漱口了。

朱翊鈞一心貪玩,胡亂吃了一點就對馮保說:“大伴,陪我到外麵走走。”

馮保不敢怠慢,隨口說道:“奴才遵旨。”說著便扶著朱翊鈞走出東閣門。

就在張居正慢慢品嚐茶點的時候,細心的李太後暗暗看到張居正特別細心,吃的時候一隻手始終按著下巴上的絡長須,以防胡須沾上碎屑。咀嚼的時候也不發出任何聲響,隻是慢吞細咽,一派斯文之舉。這難免讓李太後想起自己的夫君隆慶皇帝,每次用膳,胡須上都難免沾上食物的碎末和湯水,要是碰上合胃口的飯菜,吃起來聲音很大,樣子難看。兩相比較,一種愛慕之心在太後心中怦然而動。

朱翊鈞和馮保走出之後。

李太後對張居正說:“先生怎麼不吃了?”

張居正說:“謝太後,臣已用好了。”

李太後指了指自己桌上的一碟點心說:“這是先帝在世時最喜歡吃的蜜製羅漢果,張先生不防品嚐幾顆。”說罷用纖纖玉手溫情地遞了過去。

張居正恭手接住,欲要放進嘴中,忽然又放回到碟子裏。

“怎麼了?”李太後問。

張居正長歎一聲,說道:“先帝與下臣有千古不移的君臣之道,他既龍駕大行,吃不成他本生最愛吃的羅漢果,下臣又哪裏吞咽得下。”

張居正說著喉頭發哽,斂眉唏噓。

李太後大為感動,晶瑩的淚花在眼裏打轉,她用絲絹手帕抹了一把眼角,讓小內傳喚宮女道:“傳莊妃進宮。”

原來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禦幸後便獲得妃子的名號,進入皇帝嬪妃的行列。嬪妃中分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莊妃、裕妃。貴妃為妃子中地位最高的,皇帝登基後即為太後。明代後宮,每日天漸黑時,嬪妃所住的宮門前都掛起兩隻紅紗燈籠,皇帝臨幸某宮,則該宮門上的燈缷下來,表示皇帝已選定寢宿的地方。於是,負責巡街的宦官便傳令其他各宮均缷燈寢息。失意的嬪妃們隻得滅掉希求寵幸的紅紗燈籠,明晚再重新掛上,亟盼皇上能禦臨陪寢。有宮詞道:“參於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寢情,雨跡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露上空明。”就道出了妃子們臨幸缷寢的寵期之情。這隆慶皇帝本來就是個短命皇帝,繼承皇位隻有六年。三十六歲就駕崩歸天,宮內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他怎能都臨幸陪寢。隆慶皇帝在位時,有的妃子一生就沒見過皇帝尊容。再說這選進宮內的妃子不但有沉魚落雁之貌,還有琴棋書畫之才,在皇帝臨幸時,吹拉彈唱能搏得龍顏大悅,雲雨之歡方能盡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