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一回:創大業展才逃戶地 訪如光窘境困南洋(上)(1 / 2)

《夢幻樓閣》:

第五十一回:創大業展才逃戶地訪如光窘境困南洋

張生死了,候香香痛不欲生,沒多久便命喪黃泉。狗牲又拉起了逃飯棍。走在無盡的路上。朱留圈終生沒娶。這是後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受苦受難的人民終於獲得了解放,盼來了翻身做主人的日子。土地改革使貧困的窮人有地可耕,有家可居,反匪反霸使鄉民們再不為匪盜擾民而跑匪,再不因受惡霸欺壓而擔驚受怕,新生活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新希望。

宋家樓院的人也過起了平常的生活,間或還做些麻糖生意,但大不如以前那麼紅紅火火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使土地集體化、生產合作化,社會漸漸走向農民共同富裕化的道路。然而中國剛剛治愈戰爭創傷,祖國麵貌一窮二白,空頭的政治口號能否改變中國貧窮的生活狀態,共產黨在新政的執政中慢慢地摸索著。人民公社的成立,用躍進生產的開展力圖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然而殘酷的事實使人們的這一理想破滅了,一大二公的政治理想與經濟基礎的落後並不相適應,大練鋼鐵,糧食超千斤的浮誇冒進給人民帶來的並非是幸福,倒是鬧出了許多笑話。

宋家樓院亦是在這場試圖變革中遭到了破壞,部分樓院被扒了,那扒下的磚塊被用作築壘大練鋼鐵的爐子,那本屬樓院人的家產房舍卻成了公社的衛生院、小學校。一九六二年,三年自然災害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浩劫,百姓們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使人民蹈入不複生存的貧苦之中。宋家後人宋林鶴背著幾把用作農具的當地特產—桑叉坐著悶罐火車遠行到數百裏外的確山換回幾十斤麥子作為全家渡日的口糧。那時人們亟盼著何時才能解決溫飽?何時才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好生活?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的實施給亟盼中的人們帶來了新生活到來的希望曙光。

農村聯產責任製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各種被過去稱作‘資本主義“尾巴的小農生產複活了,使農民們有了致富的門路,各類農民辦企業紅紅火火地開展使得農民們在世代耕作的田野上有了施展拳腳的用武之地。

在宋寨村東頭,近鄰當年那片逃戶地上一夜間掘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工廠—鄭州新光色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當家人就是宋家樓院第十六世嫡孫宋鳴遠的兒子—宋林祥。記者當年曾采訪過這位當時隻有三十六七歲的小夥子,談起他興起創辦的一座以生產鋯剛玉耐火材料為主,麵向世界市場的工廠時被他講述的創業曆程所深深感動。

宋林祥兄弟四人,大哥叫佳祥,二哥叫福祥,三哥叫永祥,還有兩個姐姐,叫大白和彩玲。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裏,一個靠種地謀生的農民要養活六個兒女是多麼地不易。一家人空守在先祖留下的三層樓院裏而愁思滿腸,生活的出路在哪裏?靠什麼養活孩子?難道守著先祖留下的這座高樓基業等吃坐穿嗎?宋鳴遠雖滿腹經綸,但終無回天之力,空嗟悲歎。

卻說這小兒子林祥生性桀驁不馴,刁頑好鬥,是個有名的孩子王,曾惹出不少麻煩來。父親無奈地把他送到遠在陝西為官的舅舅那裏,一是讓舅父嚴加管教,二是讓他出門在外作作難,好知道天高地厚。這小子倒也靈巧,在陝西延安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習文學畫倒也長了不少學識。課堂上他聽老師講西洋畫使他知道了世界各國,在黃土高坡的校園裏,他望著天上的飛機,憧憬著何日也能在天上飛來飛去。胸懷大誌的宋林祥,這校園一方小天地怎麼也容不下他勃勃的野心。三年的校園生活剛結束他就奔上了從軍的曆程,在駐南京某部服役。嚴格的軍事訓練,摸爬滾打的操槍練武磨就了他堅韌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轉業回到家鄉,家境貧寒如故,生活依舊清苦,他那乘飛機走向世界的美好憧憬不得不麵對殘酷的現實,要吃飯,要穿衣,要成家,空想能成現實嗎?宋林祥苦苦地思考著。

一九九二年,生活拮據中的宋林祥不得不幹起了推銷耐火材料的打工仔營生。跑斷腿的營銷使他懂得了生意場上的艱辛,磨破嘴的推銷使他收獲了營銷廣告的學問,撰寫各種文書合同使他懂得了文化應用的重要。要走向世界,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就要腳踏實地一切從頭做起。在營銷的求生道路上,他細心觀察琢磨客戶的心理狀態,在介紹產品的過程中他學會語言運用的動人之聲,在河南大學進修文秘專業又使他掌握了各種文體運用的技巧,在生活的道路上宋林祥不斷吸取著生活中的營養,豐富著自己的知識,運用著自己的智慧,實踐著求生的本能。

路並非那麼平坦,生活豈能一帆風順?

嚴厲的生活現實讓這位倔強的年輕人落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