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雜談(1 / 2)

大趙崇寧三年,九月十二,蜀王宮。

李信看著由戶部新送來的幣模,神色之中多了幾許的鄭重,幣模之中拿起了幾個錢幣,放在眼前細細的看著。這是戶部新鑄出的的銅錢,共有四等,分別是值一錢,值二錢,值五錢和值十錢。

這四種錢幣是大夏未來要發行的重要錢幣,當然,這是設立在李信能夠獲得足夠的勢力與實力的前提之下的,如果李信獲得足夠的地位的話,那麼這些錢幣自然是能夠得到發行。但若是李信大業受挫的話,自然是一切休提!

不過,如今西益州之中的舊幣在一點點的消失,卻是一個不爭得事實!

因為,李信的夏侯府曾經下達了一個命令,在西益州購置貨物一律不許銅幣的流通,隻允許以鐵幣作為流通。按照常理來說,銅貴鐵賤,李信的這個命令會掀起相當不小的波瀾才對。

但是實際上,卻是平靜的有些嚇人。民間根本沒有什麼話語傳出,便是被平靜淹沒。大趙本身就是極度缺銅,發行的錢幣之中便是鐵錢一半,銅錢一半。所以,對於早就是已經有了準備的百姓,李信的命令並沒有引動多少的風雨。

畢竟,在他們的手中也見不到多少的銅錢。所以,對於鐵錢銅錢之類的,並沒有多少實感。自然也就是對於李信鈞令沒有多少抗拒,於是這麼一個命令就在西益州流傳了開來。

廢銅錢而用鐵錢,看似是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這裏麵的門道可是多了去了!鐵幣笨重,不宜遠帶。所以,在西益州來的商客走的時候往往都會帶上不少的商貨。畢竟,和笨重的鐵錢相比,隻是一些輕巧的貨物卻是要方便的多!

那麼如此一來,西益州的商貨就會往外部流出,而在其中得到了甜頭的商旅,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於是下次再來的時候,就會帶上一些別處的特產。這一來一往,就行了了一個簡易的貿易結構。

雖然簡陋無比,但是卻帶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就這麼一個方法,看似簡單無比,但是其中起到的作用卻是相當巨大的。想出來這個辦法的自然不是李信,而是另一個時空中五代十國的楚王馬殷。馬殷此人與軍事上才能確實是不怎麼樣,一生之中先後向後梁,後唐,兩朝稱臣納貢。

但是,這一切並不能夠遮掩他在政事上的才華。為了促進茶葉的生產與貿易,馬殷采取“令民自造茶”、“聽民售茶北客”的舉措,大力發展貿易,而後以茶葉等物,從中原之地換取戰馬。其在位之時,南楚國力日盛,雖然比不得中原之地的浩大繁華,但是平和之處,卻是中原不能夠相比的。

如今,李信在西益州的舉措中,如獎勵農桑,建立貨棧之類的,很多的東西都是借鑒馬殷的為政舉措。順帶一提,楚王馬殷在五代十國的那麼多軍頭諸侯中,勉強算是得了善終的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扯得確實有些遠了!不過,曆史之所以是曆史的原因就是,無論你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可以從中找到借鑒的話語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