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人,本名回紇。杜周時期興起,並在周世宗年間建立回紇汗國,其疆域南至貝加爾湖,北抵陰山,西至興安嶺,東至阿爾泰山,在其統治的百年間回紇徹底的成為草原上諸多遊牧民族的統稱。
後於前靈太宗年間,歸附中原向漢家王朝臣服,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冊封,成為了前靈的屬國。此後曆代可汗皆是奉漢家王朝為主,行臣子之禮節。而後柔然人興起瀚漠,擊敗回紇。
回紇汗國分裂成數支,開始向西或是向南遷移。其中最顯著的一支便是延河西走廊向西,占據西州,建立政權,而後繼續接收漢家王朝的冊封。而後,莊後亂政之後,更是趁火打劫,阻斷漢家王朝向西域的道路,建立了高昌王國,成為了如今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一個商賈出入群。
另一支便是順著弱水南下,抵達了如今的橫山一線。不過,因著吐蕃尚且處於興盛的狀態之中,這一支回鶻人並沒有他們的同伴那麼好的運氣,趁勢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反而是一直都處於強大勢力的打壓之中,一度到了險些亡族滅種的境地。
甚至可以說,真的到了亡族滅種的境地。如果,沒有大夏的到來的話。
李信攻下隴南之後,雖然說是休養生息,但是卻根本沒有停止過戰爭的步伐與準備。無論是負責製造兵器的少府工匠,還是軍中征戰的眾多將士,全部都可以從那些細微的痕跡之中判斷出,大戰根本就沒有止息。眼前的平靜,隻不過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錯覺罷了!
戰爭一直都在,戰爭即將到來!這是在大夏上下隱隱彰顯出的一個事實!
而這一點,在隴南一地彰顯的更加徹底。
首先,自打定遠軍建軍以來,騎兵的力量一直都在擴充,如今甚至達到了兩萬的數字。兩萬騎兵,聽著可能是沒什麼,但是要知道一點,這可全部都是一人兩騎,弓馬嫻熟,裝備齊整的精銳騎兵。是直接歸屬於李信直接的統領之下的騎兵,與著往日的那些個仆從軍可是有著極大的不同。
如今騎兵的標準配備可都是一副皮甲,一副紙甲,兩套甲衣的防禦力加起來固然比不得鐵甲,但是卻也是相當的不俗。
其次就是陳道,李信委任陳道為隴南宣撫使,統領整個隴南宣撫司,隻以賬本上的事情來看。陳道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隻要將隴南一地的官道盡數修築完成即可。這才是隴南宣撫司當前需要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隻要擁有了一個便捷的交通,定遠軍的兵士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到達隴南的任何地方。橫山,自然也是不例外!這一點,陳道自然知道。甚至他還知道,李信若是要派兵出征必需要從橫山經過。所以,橫山一路的官道也是需要修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前朝的西南邊疆,漢家王朝的軍隊在這裏與吐蕃人發生過一次又一次的戰鬥。吐蕃人的軍隊甚至從橫山出發,攻取過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大興。
既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麼橫山自然是有著出山的道路的,甚至還不在少數。隻是在經曆過將近兩百年的曆史衝刷之後,這些古道也已經顯得老朽,脆弱。雖然還不至於不堪一擊,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豆腐渣工程,但是修繕還是相當必要的。
於是,在陳道的三年任期之中,陳道不僅僅將整個隴南的官道修築完畢,甚至還將橫山的古道修建了一番。而這些加起來,隻花了兩年的時間,作為速度而言,自然是極快的,甚至在有些人的眼中還是不可思議的。
畢竟,這個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了讓人感到不知所措!
……
但是,在現在看來卻又是合理至極的。歸根究底還是在於一件事,那就是李信的大夏仍舊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勢力。在這種上升期的勢力之中,從來都不會存在“因為缺了誰就會不行”的情況出現。因為在上升期的勢力當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他的替代品。隻要你錯過,或是拉下一步,就會有著源源不斷的後輩踩著你的肩膀向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