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朝臣的異口同聲下,樞密院都承製趙挺之以著極其巨大的優勢,強勢入主了訪夏使臣一職。雖然,他本身並不願意,隻是,在滿朝文武眾口一詞的情況下,他再是如何的不甘,也隻能灰溜溜的接下來這一樁差事。
畢竟,收尾工作總歸是要自己做的。誰讓他當年極其輕易的就黜落了陳道的考卷,讓他生出了“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的想法。當然,自古以來生出了這種想法的人多得是,但是可以滋養出這麼一個巨孽的情況卻也是少得可憐。這千分之一的幾率他趙挺之也能遇到,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運氣也是沒誰了!
於是乎,接下了這麼一檔子事的趙挺之就跟著陳道回到了洛陽。如今大興已經落在夏國手中,在大興議和他自然是不敢。須知道,到了那關中地界的時候,可就不是大趙的疆域了。那個地界,可是實打實的敵國,他趙挺之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去那種地方。
畢竟,蘇武的先例在前,他可不想做一個被扣在敵國二十年的使臣。沒錯,蘇武牧羊的典故固然是令人心折,但是能夠做到蘇武那種地步的人又有幾個。他趙挺之雖然不是什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道德君子,但是被留住敵國那麼多年的事情卻是經曆也不想經曆。
更不用說,夏國與北魏終究是不同的。雖然說兩國都曾在正麵戰場上擊敗大趙,但是這個擊敗的含義卻也是各有不同。北魏是正麵的赤裸裸的擊敗,根本不留一絲一毫的餘地。而夏國,就實在是不宜多說了雖然說也是正麵擊敗,但是事情的實情如何,恐怕也就隻有當事人才清楚了。
畢竟,對於北魏大趙是真的打不過,藝祖皇帝太宗皇帝對於這件事是真的心有體會。若是趙魏兩國大戰,五成得到結果是大趙必輸,三成的結果是平手,至於其他的可能就是增加歲幣,來換取和平之類的。畢竟,大趙有錢,財大氣粗,所以自然是不會像大明朝的皇帝那樣,一個個的全部都是窮逼。所以,大趙與北魏作戰,勝率最多就是一半對一半。
而對於夏國來說,可就完全不是這樣的了。
就目前的情況下而言,若是真要是實打實的幹一仗,不考慮其他的因素的話,大趙固然會損失嚴重,但是卻一定是最後的贏家。最起碼,李信認為目前的夏國還沒有與大趙正麵掰腕子的力量。夏國如今的疆域雖大,但是大多數都是這一次打下來的飛地,雖然已經建立了統治,但是若是真正的想要將這些地方真正的納入麾下的話,還需要著相當不少的時間才行。
最起碼,就如今的狀況而言,還是有著相當不少的家族有些不明時勢。比如,鼓動著地方上的平民開始造反,對於這種情況,李信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殺嘍!殺一個人頭滾滾,自然也就是安靜了下來。膽敢造反者一律是順藤摸瓜,摸著一個殺一個,摸著一家殺一家。把那些躁動的人心震懾住了,剩下的自然也就是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