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老李家天命眷顧,當永盛不止,國祚永存”一類半癡不顛的話語,李信寧可去做一些實實際際的東西。倒不是他不信任那些東西,倒不如說李信不喜歡將一切都交付未知。畢竟,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其實可是有著兩句話組成來著。
固然是有天命眷顧的成分,但是你自己如果不爭氣結果導致最後虧損,卻也是著實怨不得別人。畢竟,你自己客觀的本事如何,可是著實怪不得別人。畢竟,那些東西可都是硬性的要求不好。
所以,李信選擇了這一個體製。固然,如此作為必定導致內閣權重,不消三五代相權便可以徹底壓過皇權。但是,這又如何?比起一國交付孺子手中,還不如交付到這些自小便是掙紮磨練出來的宰相手中。最起碼,他們不會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權力,永遠都是分開的好。後世的時候有一句話語曾經流傳,寧可看兩個魔鬼打架,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天使掌權。盡管這句話裏有著相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對於權力的分割與製衡倒也是可以看到的淋漓盡致。
李信一直都認為,絕對的權力必定會滋生腐敗,一旦是誰有了絕對的權力,那麼對於他周圍的人來說,對於他能夠影響到的世界來說。絕對是一件不妙的事情。絕對的權力,除了至大至正的神明,再也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執掌。或者說,凡是生活在地上的人類,全部都不具備執掌絕對權力的資格。即便是聖人也不行!
李信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施行的,在他所構建的世界之中,君權高於相權,但是相權卻可以反製君權。君權雖然比相權高出一絲,但是卻不具備真正的壓倒相權的優勢。至於他為什麼會這麼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是皇帝。屁股絕對腦袋,所以他的態度必須要端正。他做在的那個位置,決定了他思考的方向與範圍。
所以,李信盡管是在加強相權,但是他卻萬萬不會做到徹底的輕薄君權。比如說,他並不是樹立起了一個可以跟李信唱對台戲的宰相,而是樹立起了一個可以與君權相比的內閣。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厚閣權,輕相權。首相的權力並不同於宰相,首相的權力來自於站在首輔身後的諸多閣臣。隻要首相的意見得到了諸多閣臣的讚同,即便是皇帝再如何的不情願,也隻能任命。但是,若是這一道建議得不到諸多閣臣的認可,那麼很遺憾,莫說是上達天聽,你連眼前這一步都過不了。
畢竟,皇帝不像皇帝的例子東邊的島國已經有過一個了,所以,李信不想效仿。說出來或許有人不相信,在東瀛那邊,天皇固然是共主,但是權力上麵卻也是令人堪憂。每一個繼位後的天皇最大的一個目標就是,退位,盡早的退位。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退位才相當於真正的繼位,而繼位,充其量就是說明你已經成為了太子一樣。太子是一個什麼位置,沒有人不會不清楚。雖然說看上去很威風,但是實際上卻是很抽風。如果說你沒有兄弟的話還好一些,因為這樣的話你就不需要麵對來自左右和上麵的刀槍,在隻有一個皇子的情況下,即便是皇帝再想要殺太子也是根本不能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