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時間一轉便是已經到了開皇二年的九月,對於河湟一地的居民而言,開皇二年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讓他們又愛又恨的年份。在這一年裏,他們從以前自由的生活狀態之中變成了有官府的管束,但是也因著官府的管束他們獲得了久違的安寧與和平。
在這一年裏,河湟一地,準確的說是橫山南北的變化都非常的巨大。首先一點就是夏人的到來,西夏勢力範圍的輻射使得整個吐蕃納入了西夏的統治範圍。原本在橫山南北奔馳的部落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四旗。
正四旗的推行在草原的諸多部落之中進行的非常順利,以至於到了一種讓人驚訝的地步。橫山南北四十萬戶,一百六十萬人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變成了四旗,其中旗人的比例隻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全部都是旗奴。可以說一句毫不客氣的話語,能夠成為旗人的全部都是精悍的戰士,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場又一場的血戰之中走出來的。
當李信知道草原的部落們已經完成了四旗的編製之後,也是禁不住的驚訝,他也沒有想到竟然會這麼快。說實話,他在推行四旗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出亂子的準備。可是結果卻是相當令人遺憾,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根本沒有出現什麼危險的事情。四旗的推行非常順利,讓他提前的那些準備全部都落到了空處。
不過,後來轉念一想他也就想明白了。畢竟,在草原上隻有活下來一條才是最主要的,其餘的東西再怎麼樣,也就是根本無所謂的事情。成為旗奴,有什麼不好嗎?還可以從戰場上的廝殺中抽身出來,不用在戰場上繼續的拚殺。雖然說草原民族民風彪悍,但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惡劣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強大起來,因為弱小的早就已經死掉了。
就好像是春秋戰國之時的趙國一樣,處在眾多蠻夷窺伺之間,雖然說一連出了好幾位昏君,但是依仗著常年打出來的強悍,仍舊是成為在戰國末期,唯一一個能夠跟秦國掰腕子的存在。因為環境的逼迫,他不得不去變強,因為如果不變強的話,他就隻有死。
如果能夠安逸的活下來的話,又有誰願意將脖子拎在褲腰帶上去戰場上拚殺呢?大清王朝的八旗子弟告訴後世之人,他們並不是天生凶悍,他們隻是在蠻荒的環境之中被硬生生逼出來的而已。在失去了那一個危險的外在環境之後,八旗子弟立刻腐化,成為了漢人身上的又一個寄生蟲。
這些是題外話,扯得有些遠了,卻是略過不提。
總之,沒有人天生就喜歡爭鬥,當然,某些天生變態除外。在安穩與戰鬥之間,很多人選擇了後者。托庇於強者的膝下,而獲取生存的權力,就如同他們早先做的那樣。相當數量的蕃人變成了四旗旗下的旗奴,拿起了鋤頭放下了刀劍。
順帶一提,在西夏,李信雖然禁止漢人成為奴隸,但是卻不禁止別的人種成為奴隸。也就是說在大夏,奴隸製其實是被官府所承認的。當然,在準許奴隸製存在的同時,李信也給了奴隸升遷的途徑。比如,被征服的那些部落的部民會成為奴隸,在他死去之後,他的後代,也就是說他的兒子或者女兒,會成為庶人。庶人已經脫離了奴隸的層次,踏入了尋常百姓的地步,然後當他死去之後,他的後代則會成為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