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四年,除夕。
年,這一個陌生而熟悉的詞語,讓每一個離家的遊子都能感到幾分傷感。不過真正的春節還需要等上將近兩百多年的時間才能正式的形成規製,最起碼,要在明清的時候才能看到後日那濃濃的年味。
在如今,春節還叫歲日,雖然熱鬧依舊,但是看著這一份熱鬧,卻終究是多了幾分疏離。
有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是這一個倍思的前提卻是你對這些節日熟悉,若是連熟悉都不熟悉的話,能感受到的估計也就是隻有發自骨髓的寂寞了吧!
明明是一樣的節日,卻是截然不同的習俗,明明是一樣的天空,卻是截然不同的時空。獨在異鄉的旅人,在感受到喧鬧的同時隻怕也是感受到了數倍於此的寂寞。
不過,索性,李信已經不再是孤單一人。
夜色已經漸漸沉下,皇宮之中卻是已經變得燭火通明。
大夏國主李信,今日便要在此擺宴,宴請朝中的文武群臣。隻是這樣的宴席多半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吃得開心,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李信再怎麼不講究,他自己也是一個皇帝。作為皇帝,大臣在他麵前的時候自然是免不了幾分拘謹。
世人常言孤家寡人,其實卻是一份真實的寫照。皇帝擁有的權力太高,自然而然的,便沒有在皇帝麵前吐露真心。畢竟,皇帝可是有著生殺大權的,雖然說生死薄上寫的生辰不知道有沒有到期,也不知道皇帝會不會真殺自己。
但是……
他要是真下手了咋辦呢?
別人不愛惜自家的小命,但是自家哪能不愛惜。說一句不好聽的,哪怕是磕著碰著了,傷心的也隻是自己。就好像是正常人會遠離危險一般,普通的大臣自然會離李信遠點。這一遠下來,皇帝自然也就是沒了朋友。
後世人常常說的沒朋友,在這裏倒是一個切切實實的事實。
皇帝沒了朋友,自然也就是成了孤家寡人。
不過,李信雖然說已經成為了皇帝,但是還沒有諸多前輩那麼磕磣的地步。作為開國皇帝最好的一點就是,在他還沒有死的時候,功臣們的心思都是非常老實的,絕對不會出現什麼造反起義之類的事情。而且,開國皇帝本身的威望早就已經注入到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且不論是惡名還是善名,但是卻是足以讓所有的民眾敬畏。
琉璃燈籠升起,剔透的光芒將這一片殿宇化作了瓊樓。諸多大臣攜著夫人到了瓊樓處,這一次的席宴是皇後和皇帝親自召開,是以有誥命在身的女眷同樣是可以參加。
無數張桌子一字排開,分為左右兩次。坐在左邊的都是朝中的大臣,而坐在右邊的則都是諸多大官的家眷。畢竟,男女有別。雖然說李信來自於一個可以說是令人無語的時代,但是卻不代表他會喜歡那樣的時代。
漢人嗎?自然就要有漢人的樣子!
而且,若是有人酒量淺的話,隔開坐也是可以防止這些東西。
大夏立國不久,一切的銀錢用作國用還算不足,更不要說是私用了。事實上,若不是皇家手裏把持著幾個外麵的產業的話,內帑裏麵的銀子連自己使都是問題。對於一切的大臣來說,皇帝的東西就是國家的。所以,他們要李信掏錢的時候可是毫不手軟。
一個個如狼似虎,就好像不把李信掏幹就不甘心一般。看到這一幕,李信除開大喊一聲國無良臣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辦法。畢竟,帝國是你李家的帝國,皇帝是你李家的皇帝,就讓你往外麵掏一點錢,就擱在那裏唧唧歪歪的,煩不煩呀?
在有些曆史上,甚至會出現這麼可怕一幕。那就是大臣拿著工資夜夜笙歌,皇帝卻是在那裏辛苦度日。聽上去似乎是沒道理,但是事實上就是如此。
不過,李信自己終究還沒有到那種地步。隻是,每當在大臣們伸手向李信要錢的時候,李信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銀行的構建。畢竟,若是有了銀行的話,對於他來說,可是一件相當不錯的事情。事實上,銀行的出現可以說是意味著一個帝國經濟體係躍遷的開始。如果說銀行出現之前的時候,國家對於錢財的使用率隻有百分之一的話,那麼銀行出現之後,國家對於銀錢的使用率至少是達到了二分之一。
而中國自古以來經濟體係之所以處於一種相當原始的地步原因就是因為存儲金銀的錢莊沒有變成銀行,毫不客氣的說一句,一個銀行的出現,幾乎是對於整個國家命脈的把關。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軍方總司令先是去了一趟日本最大的銀行之後,然後才下定了與沙俄開戰的決心。可以說,如果沒有那些銀行家的支持的話,日俄這一場戰爭有著三成的可能是打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