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是法國的生物學家。在19世紀初,他結合自己在解剖學和分類學方麵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動物體的各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是具有相關性的見解。居維葉認為,從器官的形成過程看,這種相關性是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有密切聯係的。據此,人們可以通過對動物體的某個器官結構以及它的功能的研究,推測出其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甚至可以由此了解整個動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特點。這就是“器官相關性規律”。
居維葉出身於一個法國軍人家庭。他的家鄉在法國的蒙特利爾。1769年8月23日居維葉出生時,他的父親還在軍隊中服役。兒童時代的居維葉受當時著名的昆蟲學家布封的影響,從小就對自然科學十分感興趣。居維葉曾經專心致誌地觀察螞蟻在蟻穴周圍堆積“小山”,而被夏日突如其來的雨水澆得透濕;他也曾向長輩提出過人為什麼不能像貓一樣在黑暗中看得見東西這樣的問題。15歲那一年,居維葉進入了斯圖加特城的卡爾高級學校學習。4年之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後在卡昂(諾曼底)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中找到了一個家庭教師的職位。從此,居維葉一邊工作,一邊繼續研究他所關心的大自然。他獨立地研究了自然史、當地的植物資源和動物分布等方麵的情況。1795年春,經過一位動物學家的引薦,居維葉第一次進入了一個正規的科學研究機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在這裏,居維葉擔任一位比較解剖學教授的助手,在教授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同時兼任動物學教師的工作。7年後,居維葉升任中央高等工業學校的比較解剖學教授。
在學術方麵,居維葉認為比較解剖學是進行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工具。所以,他一直努力將比較解剖學推向生物學研究的更多領域,使這門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裏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了1802年,居維葉在科學研究和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成就,使他被法國科學院聘為終身秘書。
在19世紀最初的5年裏,居維葉認真總結了自己的研究和講學工作,撰寫出版了《比較解剖學講義》的上、下兩卷。在這部書中,他提出了使自己的一生都熠熠生輝的重要理論——器官相關規律。
在研究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的基礎上,居維葉還把比較解剖學的研究原理及其方法運用於研究已經絕滅動物的化石方麵。他認為,人們可以僅僅根據化石來描繪遠古時代動物栩栩如生的形象。例如,居維葉在巴黎附近一個石料場收集到一些古代動物化石,他將這些化石與近代生活的動物進行了比較以後認為,這些化石屬於古代生活過的一種“象”。居維葉根據類似這樣的一些發現,於1802年把他在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撰寫出了《四蹄動物化石骸骨的研究》一書,居維葉也由此成為“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的創始人。
居維葉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特別善於總結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在研究了林奈的分類係統以後認為,可以把具有相關特征的生物類群進一步歸納為比綱和目更大的類群——“門”。按照居維葉的這種設想,自然界中的所有動物都可以歸入四個門,這就是:脊椎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和輻射動物門。這種把動物的內部結構作為主要依據的分類方法,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即:動物的內部結構較之於外表特征更能準確反映其本質特點。時至今日,當時居維葉所寫的關於脊椎動物門(魚綱)的著作《魚類史》,仍然是公認的現代魚類學研究的基礎。其中對魚綱的“目”和“亞目”的分類敘述一直沿用至今,與當代的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吻合。當然,居維葉所持的是物種不變觀點,所以他始終堅持動物的這四個類群是固定不變的觀點,隻是承認在類群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進化可能。居維葉反對“物種會發生持續的進化”的觀點。在他看來,地球上生活著的生物,每隔一定階段就會遇到一次巨大的災難,導致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是物種的滅絕。而每次經過這樣的災難之後,一些生物又會從其他的地方遷移過來,重新生活在這裏。1817年,居維葉又發表了《按結構分類的動物》一書,這部書會書總共有5卷,是居維葉關於動物分類的傳世之作,書中記載了他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