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坎坷歲月:投身時代擁抱河山(2)(1 / 3)

東大殿裏,尚完好地保存著唐明兩代的五百多尊彩色泥塑,正中大佛壇上,安放著三十尊彩色泥塑,壇上的塑像,分別是釋迦牟尼佛坐像、彌勒佛半跏像、阿彌陀佛坐像,有三米多高;壇上蹲踞的則是供養人,他們手上捧著盤碗,內盛淨果,栩栩如生。這些彩塑精致流暢,色調豐滿鮮亮,顯然是佛教極盛時期的作品。大殿中央還有一座塑像,是一位容色柔和的便衣女子。一開始大家以為這是武後的塑像,後來林徽因在石經幢上發現“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幾個字,眾人才確認那並非武後,而是這座古寺的女施主寧公遇夫人。

塑像已曆經千年時光,麵容並不清晰,依稀如戴了一層薄紗。可不知道為什麼,林徽因心中一動,隻久久瞧著這座塑像。像是千年被壓縮成一瞬,隔著積年累月的兩個女人,如同心有靈犀,彼此凝望。或許是因為彼此都想要執著守護的力量,或許是因為她們都是那樣溫柔和善良。站在塑像前,林徽因同這位早已作古的女子留下了一張相片。這張相片被她帶回了北平,每當倦意深深時,凝視相片,仿佛就能感受源自千年前的堅定力量,而疲倦也就煙消雲散而去。

林徽因的考察馬不停蹄,他們連軸轉了幾日,終於有了新發現。一日,林徽因眼尖,忽然看見大殿橫梁下宛然有字跡。橫梁太高,等閑上不去,老僧外出請來了附近的農人,帶來梯子,才登上橫梁。時間過去太久,字跡已模糊成一團淡影,林徽因撕了床單,蘸上水仔細擦拭,許久才辨認出那幾個字是“功德主故右軍尉王”,過了一會兒,又認清了第三節的幾個字:“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字跡渾厚遒勁,赫然是唐風。這個大發現鼓舞了眾人,他們一鼓作氣繼續考察。

辛苦顯然有所回報,不久後,他們發現寺廟的中庭,左邊是觀音殿,右邊則是文殊殿,兩座偏殿左右分峙,簷下補間則作斜拱,十分寬敞,結構格外精巧,形製極其特殊,一眼望去,宛如鮮花怒放。這是在建造大殿時使用了“減柱法”,才構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在殿頂正脊中央,裝飾著琉璃寶刹,秀麗多姿,流光溢彩,由考證得出,這是遼金時代特有的建築特征。而最初吸引了林徽因目光的那道飛簷,屬於永壽寺的雨花宮,因著那別致的營造法式和建築方法,雨花宮是用最簡略的方法,省略了旁逸斜出的材料,隻單純一座小殿,極具“極簡主義”的風格,落落大方,簡單明了。

這座古寺有著許多國內獨一無二的建築。一眼之緣,一念之動,這座深山中的老寺並未沉寂在積年的流光中,任風吹襲,任雨打散,任蒼茫的月色凋零彩色的藝術。它避免了這樣的命運,林徽因將它從浩瀚的時光中挖掘出來,還它一份明亮浩然。或許是冥冥之中,他們的宿命息息流轉,佛法總是曰“有緣”,她是它的有緣人,而它如在五指山下等候了五百年的行者,多年風霜蕭條,在茫然裏等待著清脆的馬蹄聲。

在結束了對永壽寺的考察後,林徽因等人一路向北走,沿著靈境寺、金閣寺、鎮海寺、南山寺的路線,一路探尋,一路輾轉,一路拾取曆史的彩光。旅程的最後,是五台縣最北端的小鎮,叫作台懷。這個小鎮也是宿命的等待者,它以秀麗的風光,明快的風情,熱誠接待了這一行迢迢而來的旅客。

小鎮雖小,人口成分卻極複雜。兩千多人裏,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和漢族四個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這個四麵環山的地方,和睦相處,彼此安然。鎮上有一座靈鷲峰,原來名叫菩薩頂,因為印度遠道而來的僧人路過此地,看到這裏酷似印度的靈鷲峰,於是改了名字。也因為傳說台懷鎮的大白塔下,埋藏著珍貴的舍利子,因而這個小鎮,在千百年的時光累積裏,成了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他們跋涉千裏來朝聖,將一輪虔誠深深種植在這裏,於是,台懷鎮便成了五台山佛教中心。

青煙,佛香,渾厚的鍾聲,這個小鎮,宛如與世隔絕的聖地。顯通寺、塔院寺、萬佛閣、羅候寺、圓照寺等二三十座寺廟環繞周圍,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通過考察,發現這些寺廟大多數建於明清時期,比起之前那個建於唐朝的古寺,顯然稚嫩了許多。夫妻倆商議了一下,立即寫信給太原教育廳,希望政府能夠對這個古寺多加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