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之地,富紳文士頗多。
而縉紳名流集中之地,又在廣州這兩省首善之區,這一座千年商都,人文薈萃,占盡了風流。
若說伍崇曜這個老家夥和十三行大半奸商都是民賊、劣紳的話,許多行商坐賈和鄉下地主還是稱得上‘良紳’、‘義紳’二字的。
廣東人有好善樂施的傳統,不管發家前是甕牖繩樞之子,或是引車賣漿者流,隻要發了財,鮮有不慷慨好施的。
而潘仕成,便是這樣一位熱心公益和文化教育的傳統士紳,被譽為“輕財好義,地方善舉資助弗吝”。
“這裏就是海山仙館?”
抵達一座極致奢華的莊園前,周曉峰恍若到了某位王公貴族的宅院,亦或是皇家園林,帝王行在。
“可真夠富麗堂皇的,豪闊!氣派!”
隨行的周義成也深有同感,他手指著偌大一座莊園道:
“這位潘爺算得上是一段傳奇了,他家世淵源,祖上乃是鹽務官,家資頗豐,從娘胎裏帶來的富貴,加上少年得誌,多年前捐資二十萬兩得了一個二品銜,是十三行裏官位最高的一位。”
“潘老爺經營數十載,積下了數百萬資產,近年來又耗費半生心血修建了這座海山仙館,占地數百畝,排場廣府第一,裏邊光是護院、雜役、婢女就有一百多人,還有妻妾五十多人,子女又是數十人,一家子在海山仙館過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妻妾五十多人?”
我勒個去,這萬惡的封建社會,真他馬是有錢人的天堂啊,翻牌子都累得慌,尼瑪!
“確是如此!”
周義成心有戚戚焉,用羨慕的口吻繼續介紹道:
“潘爺年少多金,向來風流,幾十年下來紅粉知己無數,這五十多位妻妾已經算少了。潘家之富,在廣府也僅次於伍家,他又好個收藏,海山仙館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畫號稱‘粵東第一’,製台大人和撫台大人私下接見洋人,也經常上這兒來呢...”
“高富帥,這位就是一位一等一的高富帥,官二代了。”
周曉峰暗暗給這家主人下了結論。
廣東自古富庶,十三行的風雲際會就可以算作明證。十三家商行撐起了一條路的聲名,十三行的故事更是口耳相傳。最神奇的就是在某一年發生的大火中,十三行路上熔化的銀子竟然綿延流淌數裏,其富由此可見一斑。
潘仕成就是這十三行中最成功,最富有的一位巨擘。他的先祖以鹽業起家,幹的是國家壟斷的生意,那是一本萬利,發達得無以複加。他成為十三家行商之一後,憑借其人脈和家資經營鹽業以至洋務,迅速成了十三行的巨頭。
潘仕成不像伍崇曜那般是有嚴重道德汙點的人物,在晚清,他享譽朝野。他曾經協助林則徐抗英,他出資自行研製水雷、他從國外引進牛痘,大力推廣,獲得官員和民眾的普遍讚譽。
1841年2月,英軍攻破虎門,廣州垂危,潘仕成主動負擔了招募300名海防兵勇的雇資。再後來,他又出資數萬兩自主研究水雷,成功後,道光帝都不曉得怎麼獎賞他了,韃子皇帝糾結啊:“一個二品的紅頂商人,難道讓他官升一品?”
作為紅頂商人,二品官紳,潘仕成平生有“三喜”:一是喜歡賑災濟貧,廣東地區常有災情,潘仕成不止一次捐款,最多一次出銀上萬兩(個人一次性捐款上億的,少見啊),平生累計捐款數十萬兩(我Kao!);二是喜歡修路,方便行人;三是樂於資助教育,開辦書院。他還敢為天下先,大力倡種牛痘,並且通過他的影響力建議官府、親友推廣種牛痘,並代購進口種痘洋刀,輸送洋種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