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茲有太平天國將領韋俊,丁亥道光七年生人,廣西桂平韋氏子孫,族中排行十二,客家人,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之弟。今日因不慎被擒,願意投降湘中團練首領周某某,從此背反天國,效忠周氏,永不反悔.....特立此據為證。某年月日,簽字畫押,韋。”
韋俊寫下效忠書,而幾名親兵也心不甘情不願地摁下了指印。為了北王,為了天國不失去一員首領,也為了,自己不會就此喪命,他們隻能無奈服從。
他們算是幸運了,險險躲過一場生死大劫,為了自身前程,韋家兄弟是不會猶豫犧牲掉幾條性命的。炮灰,那就是在關鍵時候給領導墊腳的,與時代無關。
“韋千歲,兄弟我就不送了,來日戰場相見,你還是當心點好,刀槍無眼,客氣不得,再落到某手裏,可就不會留手了。”
“何用你留手?今日之恥,韋某後日必加倍奉還。”
他心裏其實已經沒了把握,話語底氣不足,透著徐。但兩軍決戰已是不可避免,但願部將得力,能將戰局扭轉,那今天折的麵子就算是翻過來了。
“我很期待你的表現啊,慢走不送!”
韋昌輝緩步下山,腳步是如此的沉重,神形是如此的落寞,一位英雄人物,偶像一般的領袖,落到個要靠別人憐憫保留性命的地步,此情此景,令韋俊和一眾親衛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諸位,該走了!”
不管悲傷的俘虜們,也不管失魂落魄的郭嵩燾和表情怪異的左宗棠,周曉峰接過許大力遞過來的韁繩,躍上駿馬,在黃昏的微光中,奔馳而下,放聲長嘯。
“老子生來不一般,一把鋼刀闖九邊。天生一副好身板,能抗能打我當先!”
“老子生來不一般,四海兄弟在身邊。忽然一怒發衝冠,衝鋒陷陣我當先!”
“老子生來不一般,鐵血大旗立中間。腳踏九州八千裏,橫行天下我當先!”
“駕!喲嗬!....”
這才是真正的周曉峰,那個狂放不羈的周曉峰,霸氣淩人的周曉峰!郭嵩燾與左宗棠二人從相互的眼神中看到了震驚,還有夾雜著一種抗拒與期待糾結的掙紮。
“此子他日必是一代梟雄!”
.....
“告發,還是投靠?!”
兩種念頭在郭嵩燾的內心爭鬥著,走起路來也是心不在焉,在馬上牽線木偶一般隨著眾人返回。
他不比左宗棠,沒當過大清的官也就罷了,自己可是道光年間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正經的科班出身官員,入閣拜相都得經過這個台階。
明太祖洪武初年,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
永樂二年(1404年)始,專隸於翰林院,選進士之長於文學及書法者充任。由科舉進士中排名前列,有潛質者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讓他們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
明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
明代的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例如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翰林庶吉士。
清雍正以後,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是以郭嵩燾官位雖然不高,位份卻是相當的清貴,前途大好,君恩深重。君臣父子的那一套忠孝觀念早已深入骨髓。雖然他鄉居有年,官身還在,周曉峰顯露出來的苗頭,隱隱已經對他所屬的官僚體係構成了威脅。
此刻跟著這麼一位連反賊逆王都敢私縱的主,算起來自己未能阻止,也是有罪了,要是不告發,更是隱瞞包庇的重罪。可這牽涉到鄉黨,還有自己的好友,一旦告發,得罪的人成百上千,難辦呐。
“成王敗寇!”
左宗棠對老友的心思洞若觀火,奈何自己已經算是上了周某人這條賊船,不好說的太直白,隻能稍稍點撥一下。大道理不用說了,等著看吧,先觀望風色,要是情況不妙,腳生在自己身上,不會來個潛逃嘛?如果這位大少真是個不能成事的繡花枕頭,日後告發也就告發了,他家自抄家滅族,本官自升官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