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實在不敢當!”
鮑超確實心中惶恐,更多的,卻是難言的驚喜。
能被名重三湘的江忠源當成兄弟,從散兵遊勇毫無靠山的小卒子一下子‘被’抱上了粗腿,不啻於連升三級,鮑超真是喜出望外。
後世人人都知道曾國藩,卻少有人記得住江忠源這個名字——因為他戰死的太早,注定隻能如流星般一閃而過,最終消逝在史海中。
其實早在十餘年前的道光年間,江忠源便已經知名於士林間,時人有“代送靈柩江岷樵,包寫挽聯曾滌生”之語。
江忠源早年所作所為,常讓人拍案叫絕。
當時有陝西舉人鄒某某,以及和他一同進京應考的老師鄧某某兩個人同時肺病發作,大口嘔血,又窮得請不起仆人,多虧得江忠源親自服侍,“量水稱藥,數月不懈”,才不至於無人問津冷冷清清客死異鄉。
鄒舉人苦撐數月,終於還是死掉了。江忠源又自掏腰包為素昧平生的鄒舉人治喪,並打發其族人護送靈柩回陝西。
而他自己則親自護送鄧老師回湖南故鄉。可走到半路,鄧老師也死掉了。江忠源於是扛著一口大棺材,不遠千裏一路走回老家。
過了幾年,他又有一位同鄉曾春田在京城亡故,還是他再度千裏迢迢護送靈柩回湖南。那年頭,交通不發達,數千裏地得走上小半年,何況還帶著口棺材?!
莫說湖南同鄉冠蓋滿京華,有誰能顧及得到這些落魄潦倒死在異鄉的倒黴鬼?也隻有江忠源肯挺身而出,因此,“當是時,公之義聲已震京師”。
至於“包寫挽聯曾滌生”,不過是後來的剃頭先生為人刻板,性情刻薄,因為給活人寫挽聯被揭穿而出名的。某年新春,其好友湯鵬到曾家拜年,延入書房聊天,看見硯台下壓著幾張紙,以為是新作詩文,便拿來看。卻原來是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十幾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挽”一番的挽聯。
湯大怒,遂拂袖而去,兩人從此斷交。
此事傳開後,曾國藩被作為反麵典型成了江忠源的陪襯。他的敦崇儒道,伉爽尚義,有一股士大夫的殉道精神。曾國藩便評說他:“生平未見如此人,當立名天下,然終以節烈死”。
江忠源有古人俠義風範,俠儒君子,素為湖湘士紳推重,也為他仕途上的一帆風順鋪平了道路。
.....
道光二十八年,江忠源在家鄉辦團練,協助鎮壓雷正浩瑤民起義有功,升浙江秀水知縣。
鹹豐元年,江忠源從浙江奔母喪,丁憂在籍。當時太平天國在廣西起義後,屢敗清軍。欽差大臣、大學士賽尚阿督師廣西,經人輾轉推薦,上奏請調江忠源赴營差委。
江忠源令其弟江忠淑募選五百新寧團練赴桂,號稱‘楚勇’。這是湖南鄉勇首次出省作戰,成為湘軍的先驅。
楚勇在廣西戰場上初試鋒芒,打了幾次勝仗,江忠源因功升任同知。
鹹豐二年初,江忠源再募新寧勇千餘人自成一軍,名“江家軍”,駐守桂林城東鸕鶿洲,數次挫敗太平軍的進攻,江忠源又以功升知府。
四月中,江忠源楚勇蓑衣渡一戰,更是令楚勇名傳天下,是役瓦解了太平軍沿水路進擊長沙的圖謀,令太平軍損兵折將上萬人,洪楊二人隻能棄舟登陸,狼狽轉進,三天打到長沙的幻想破滅了。
江忠源率楚勇自廣西馳援長沙,時長沙城內外,巡撫,提督、總兵十數人,互不相統屬,向榮等驕兵悍將更是以老資格自居,不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