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登基詔書相當於一個總綱,具體到每個人頭上還另有一份旨意,等於是公司組織構架之下附帶的各崗位說明書。
周曉峰雖然名義是稱王,規製上卻等同於帝皇,算是個南洋小朝廷。他也不是不願意一步到位,不過目前真正掌控的地盤不過是南洋一隅之地,稱帝就有些冒昧了。
就好像單幹的個體戶叫老板,小公司領導叫經理,大公司裏叫老總、董事長,集團巨頭則叫總裁、主席一樣,你要是開著個小店鋪自稱董事局主席可就要貽笑大方了。
以前雖然也建立了自己的班底,畢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份,不過到現在,周氏集團算是正式掛牌開張了。
景元殿內在宣讀詔書,這會後宮裏邊也熱鬧著呢。
“武王詔曰:天地暢和,陰陽調順,萬物之統也。茲有黎氏安兒,溫柔和順,儀態端莊,聰明賢淑.....乃依我皇漢之禮,冊立黎氏安兒為王後後,母儀天下,與民更始.....”
周文宣作為左宗正到後宮宣詔冊立王後,那是相當隆重了,同樣比照著前明皇室的規矩。
在帝製時代,君王為至尊,富有四海,為了確保帝王有子嗣,都要廣納嬪妃。周禮有定製:“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禦。”
在明代,皇後以下則有皇貴妃、貴妃、九嬪、才人、婕妤、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其中淑女為最末等,初選入宮即為淑女。
俗話說“後宮佳麗三千”。
據記載,明朝末年,內廷宮女多達九千餘人。
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幹政的教訓,嚴格控製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後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
明代選後妃的製度十分規範,采取逐級選拔的辦法加以篩選淘汰。
第一步是“海選”。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五千名由皇家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
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後,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
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采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發、皮膚以及音色、儀態,隻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
剩餘的大約兩千人會進行第四輪的精選。這一輪,太監們不僅會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這一步又會淘汰一千名少女。最終留下的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選拔。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過了這四關的女子都會成為宮女,入宮後,宮娥們將那些宮女分別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察其貞潔”,再詳細觀察留宮的美女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
到了最後隻能剩下五十人晉級為嬪妃,算是五十強。倒數第二輪是“選三”,就是由皇太後或太妃從這五十強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
最後由皇帝欽定一名皇後。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
這個過程比超女選拔還要嚴格,至少不男不女的就進不了五十強,更別說奪冠了,這可不是砸錢拉票可以辦到的。
即便周曉峰有心反對,畢竟一國之君就要有國王的排場,這會後宮內都已經有了上百名挑選出來的美少女,倒有大半都是‘從龍功臣’之女,帶著濃重的聯姻色彩。他也不好太過抗拒,如果厚此薄彼,那是要得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