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登台拜將 上(1 / 2)

.....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輕易改弦易轍,就好比本來是個以水煮魚出名的餐館,因為大廚退休,二廚手藝不行燒壞了菜就請個洋廚子。

鍋還是那個鍋,菜還是那些菜,就是顧客都是同樣一群人,但貿然換了手藝,風格口味大變,別說是超過原有水準了,就是想要保住招牌都難。

周曉峰沒想要因為滿清這壞廚子就照搬列強的經驗,參照下還行,要是生搬硬套別人的‘先進經驗’甚至是學習壞榜樣,那更是要壞菜。

太平天國就是一個教訓,推倒三教另起爐灶,最後弄得自己人都不信,弄一套虛無的信仰,最後無法實現的結果就是啥信仰都要被拋棄,人心動搖,道德體係崩潰....

英美等國製度優勝之處也就是議會政治、三權分立,允許不同政見,而中國的政治製度到了明代中後期也是比較成熟的,君主、內閣、都察院甚至是宦官都是相互製衡的力量,隻是各方權重需要調整罷了。

周曉峰設計的這套製度師法前朝,卻又不是照搬明製,就像現在頒布的文官製度,就是以大明官製為框架,參照了部分西方經驗。

就好像,本色水煮魚雖好,加點橄欖油和味精也不是不可以,放多放少看各人口味了。

新鮮出爐的大楚政權班底包括了宗人府、三公、中書省、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國子監、六科、五寺和太醫院等部門。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因為現在實際控製的地盤也就南洋幾座島,暫時也沒法設立地方機構了。

宗人府基本上就是為安置周家幾位長輩設立的,周文山老族長自然當仁不讓的大宗正,誰讓他在周氏一族輩分最高,年紀最大,威信最高呢,最關鍵的,這位可是周曉峰自個的八代親祖宗。

其他還有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等職位,基本上也都是文字輩和成字輩的長輩,現在也沒多少宗族事務,跟供著泥菩薩沒多大區別,也就是養老的。

明朝中樞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等榮譽性職位,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但無定員,無專責,實際上是虛銜。明中期以後,三公三孤成為了給大臣加官或贈官(生而授為加,死而授為贈)的手段。

現在這楚王朝新立,文武百官中還沒有能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官職是設立了,不過高位空懸,等同是掛在驢子頭前麵的一捆青草,就是個念想。

而實際的政府高層是內閣,周曉峰的這個內閣綜合了明朝的中書省與內閣,類似於政治局常委會了。

明朝的內閣製為明成祖朱棣所確立,原乃是皇帝谘政機構,後來權力逐漸增大,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有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位。

而中書省在明初設立,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中書省原來有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郎中、員外郎、都事、參議等各種職務,現在合並了內閣和中書省之後,新的內閣製不再設立各殿閣大學士,而是恢複了左右丞相等職務,相當於中書省改了內閣的名,實際上就是首相負責製。

潘仕成和周義成為左右丞相,名義上是潘仕成為政府首腦,其實潘仕成早就擺正了自個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他要做的就是保證周曉峰的後勤,而不是和周義成這位副相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