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命左季高為征北大將軍,統籌湖廣全局,望爾用心任事,克忠職守。”
北伐將是光複第一重任,所以周曉峰把征北大將軍排在了四征之首。
漢製,常設將軍分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征(東南西北)將軍、鎮(東南西北)將軍、安(東南西北)將軍、平(東南西北)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及右將軍等。
同時,驃、車、衛及諸征、諸鎮將軍資格身深厚的人可進號為大將軍。如驃騎大將軍、衛大將軍、征北大將軍,鎮西大將軍。
位及大將軍,就有了討伐四方的權利,亦或是有了開疆拓土的名義。
周曉峰把這些將軍簡化,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及右將軍取消了,而又增設了元帥與大元帥作為最高軍銜。同三公虛懸一樣,元帥這一稱號也不過是激勵諸將繼續努力的目標。
至於這大元帥嘛,他這位楚王自然是當仁不讓了,掌控軍權,乃是維護王權最重要的手段。
在中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
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曆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當時隻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
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
唐李淵入關後,設有左右元帥。唐代還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
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
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也多稱元帥。
到了明代,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
不過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則是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拿破侖時代,法國先後有數十人人被授予這一軍銜。
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采用,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軍兵種主帥和軍兵種元帥各級。前蘇聯的“蘇聯海軍元帥”和“蘇聯元帥”平級,“海軍元帥”與“陸軍大將”、“空軍主帥”、“空軍元帥”平級,軍兵種主帥比軍兵種元帥高半級。
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這算得上是中西結合了。(未完待續)
“大....大將軍?!”
台下的左宗棠已是激動莫名,因為緊張而渾身發抖,口幹舌燥。書生而成大將軍,從此大權在握,鐵馬冰河,揮斥方遒,那是何等的意氣?
穿過曆史的塵煙,他仿佛看到了兩千多年前淮陰侯韓信登台拜將的場景,又仿佛化身破匈奴的衛霍,滅突厥的衛公李靖,何其相似爾!
“請大將軍登台受封!”
周圍文武百官和將士們也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眼神,各種羨慕嫉妒與向往,這位王上最為信重的臣子,果然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地上位了。
大將軍有專伐之權,在這個以光複中華、開疆拓土為主要任務的體係中,作為方麵主將比起內閣大臣來權力要重得多了。
旌旗十萬,精兵如雲,猛將如雨,想想就能讓人熱血沸騰。想必日後北伐成功,亦不失公侯之望。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這一刻,左宗棠想到了名曰‘知己’的玄妙感覺,台上的那個人,真的是號準了自己的脈,讓他在某一瞬間甚至生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蠢動。
儒家於中國之影響深遠,安貧樂道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而腹中承載著這般文化底蘊的人們,必有一股“高士氣”,本能地恪守自家操守,嚴謹地鑽研自家學問,對政與權敬而遠之。
然而,另一些知識分子,在天地換了麵目之際,憑了熱情與執著,手捧古卷,而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