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二十二章 重炮時代 七(1 / 2)

“嘭!-”

一千多米外,幾塊青磚磊起的目標應聲而倒,良久,轟隆聲猶在山穀中回響。

這是在山中營地的射擊場,周曉峰帶著幾位客人過來試槍,巴雷特M82A1的威力,讓大家目瞪口呆。

“好槍!”

“好槍法!”

“威力驚人,真是軍國利器啊。”

“咦?這槍,怎麼沒有什麼硝煙?”

“......”

眾人各有看法,落在內行眼中,槍與炮在許多方麵是互通的,槍管、機構、發射藥.....以至彈形。

“這就是當年周家先祖召集工匠研製出來的重型步槍,隻可惜,因為秘密工坊遭遇意外,許多工藝失傳了。”

當初打撈出來的武器現在都已經被周博等人按照周曉峰的安排抹掉了印記,他也不怕別人拆穿。

“吾曆代先輩以複興我中華為己任,本王繼承先人遺誌,力圖光複,望諸位大力助我,讓先人技藝重現於世間!”

“有如此神器,何慮滿清不能推翻,中華不能光複?臣願傾盡全力,摸索出此種火藥製造之法,為楚軍所用。”

“好,徐先生有如此誌氣,本王定當大力支持,如新火藥能得製成,孤何吝名爵賞賜?”

三為本國學者中年紀最小的徐壽現年不過三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有所成就的年紀,加之對於化學工業的興趣,他第一個發現了這款槍特別之處,那就是發射藥威力巨大,但產生的硝煙卻不明顯,這絕對是一種新式火藥。

徐壽也是江蘇人,出生在無錫市鄉下一個地主家庭。但他五歲喪父,靠母親撫養長大成人。在他剛成年時,母親又去世。幼年失父、家境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誠實樸素的品質,正如鄉人稱讚的那樣:“賦性狷樸,耐勤苦,室僅蔽風雨,悠然野外,輒怡怡自樂,徒行數十裏,無倦色。”

在其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稱讚。然而他參加童生考時卻沒有成功。經過反思,他感到學習八股文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此後,便開始涉獵天文、曆法、算學等書籍,準備學習點科學技術為國為民效勞。

這種誌向促使他努力學習近代科學知識,涉及麵很廣,凡幾何、重學(即力學)、礦產、醫學、化學的書籍,他都有所涉獵,近年更是專鑽化學,通過洋人傳播的資料,他也算是自學成才,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現在可不就是施展一身所學的大好機會嘛?

“多謝武王殿下,若能為楚軍強盛獻上一份力,臣心願已足,恢複前人技術,乃我輩責任,實不敢當高爵厚賜。”

周曉峰心下連連讚許,不計較名利,這才是做學問的態度。

而這個時候,克虜伯與龔振麟、丁拱辰兩人則靠近了摸索狙擊槍的構造,那精密的製造工藝,如同藏家見到了稀世珍寶,浪子遇上了絕代美人,讓他們不由得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

“真是太神奇了,原來我們對東方的認識,完完全全錯了,要不是親眼所見,如何能夠相信,這樣的武器竟然會是前人的作品。”

克虜伯向著周曉峰行了一個單膝跪禮,請求道:

“國王殿下,無論如何,請您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參與到這支武器的製造工藝複製研究,無論您有什麼要求,我都可以答應。”

在如此先進的武器麵前,自己的那一套鑄鋼技術已經失去了作為談判籌碼的優勢,人家早就有了基礎,隻需要恢複以往的水準,不僅是新式步槍,就是應用與火炮也不是問題。

珠玉在前,自己討價還價還有意義嘛?

麵對一支如此神奇的火器,克虜伯先生已經淪陷了。

“太好了,歡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團隊。”

本來,周曉峰還準備了許多糖衣炮彈,用來拉攏克虜伯。沒想到,手段還沒有用到,對方就被打敗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果然是所言非虛,這不是,一款新武器,就挖來一位軍工技術與企業管理能力都稱卓越的全能人才。

東西合璧,雙劍合一,必然能讓他的槍炮工廠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優良的武器。而且,在吃透了工藝之後,這座新廠將能以領先於時代的強大技術為楚軍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其實,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東西方在武器研究上差距還不是非常大,至少,還沒有到完全無法跨越的地步。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如果不是指揮不力,武器配置不當,清軍都有可能將英法聯軍覆滅於北京城下。

那時候清軍的部分火炮其射程甚至要超過聯軍的火炮,而這時代也有不少軍器研究方麵的人才,隻是因為滿清不重視科技,以至於明珠暗投。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際,時年四十的丁拱辰就參考西洋炮的構造,在廣州鑄成了性能良好的鐵炮。並於1841年編成了一本《演炮圖說》。

丁在閱讀西洋炮學的基礎上的鑄炮之法,其實和明末以來中國原有的紅夷大炮的泥範整體模鑄法差不多。即以炮模口徑為基數,用泥先製成外模和內模,用起吊裝置將外模吊套於軸心合一的內模之外,兩模之間的空隙,便是炮管的厚度。然後用青銅或鋼鐵溶液澆注其中,冷卻後,除去內外模,最後再用各種配件加工成完整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