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山搖地動,天色無光。
比起新式步槍來,這飛雷的動靜可就大多了。
不過是幾具炸藥拋射筒,卻產生了攻城大炮齊射的效果。即便是隔著數百米距離,躲在牆垛後的依然能感受到地麵強烈的震動。
像龔振麟、魏源這些五六十歲年紀的老先生連站都站不穩,要不是有專人陪護,說不準就得摔個灰頭土臉。
臉麵事小,性命關天,這幾位可都是國寶級人才,別看沒有掌握什麼權力,在士紳學子中影響力並不比北京城裏某些要員來得小。能收攏各地文壇領袖,讓他們發揮其所長,勝似雄兵數萬。
就像一句話說的,一個人抵得上十個師。
本土人才本已稀缺,周曉峰還指望這些拔尖學者們下種似的給他培養後進呢,這要是摔出個好歹來,那可是莫大的損失。
“嗡嗡嗡....”
仿佛有無數的小蜜蜂圍著腦袋轉,即便是硝煙彌散,依然感覺腳下還在搖晃。
“這是何種物事,威力巨大如斯?”
隔著老遠,即使是眼力不好的也能看到目標區域炸出來的一個個大坑,拴在那一帶的幾隻小羊更是消失無蹤。
這要是大活人站在那裏,焉能有命在?
“這個叫飛雷,殿下取了個別名叫沒良心炮。”
“飛雷,這名兒取得好,確實像是天降雷霆,威力無匹。”
飛雷自然又是一種山寨武器,它還有一個更加聞名遐邇的名字——沒良心炮。
這本來應該是近百年之後的解放戰爭時期才能出現的東西,當時的解放軍火炮很少,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官兵們於是在摸索中創造出了這種令敵人喪膽的武器——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藥包發射器。
沒良心炮又稱炸藥拋射筒,其主體就是空汽油桶,在其內填充發射藥後,把捆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藥,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藥包拋射到近兩百米距離目標區。
這種武器口徑絕對驚人——桶有多粗,口徑就有多大,巨大的炸藥包產生的強烈爆炸衝擊,所過之處,碉堡,人馬都會被炸飛。許多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傷口,卻七孔流血,這是被強大的爆炸氣壓震碎內髒給震死的。
弄清這種情況後,國民黨軍把這種武器幹脆稱作“沒良心炮”,這個名號通俗而貼切,在後世廣被推崇,是落後武器與先進武器對抗的典範。
其實說起來,武器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在不同地形條件下,或許原始武器同樣可以發揮出現代武器的威力。就像騎田嶺大戰時,一把火燒死成千上萬人,山敵人的吹箭在叢林裏可以頂的上步槍,拚刺刀時,可能挑夫用來擔柴的紮槍更有殺傷力。
在近程攻擊中,形製簡單的飛雷發射器並不比陸戰火炮遜色多少,用得好了,堪比重型火炮。
這種炸藥拋射筒和臼炮有著相似之處,仰角大,射程較近,但威力驚人。該武器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
飛雷炮的發明人,是一位名叫聶佩璋的解放軍連長。他經過不斷琢磨和試驗,最終發明出來這種經濟實用型武器。
聶佩璋曾在東北軍鐵甲部隊任過大隊長,精通裝甲、工兵技術,擅長爆破。後來,他為部隊和民兵培訓爆破能手,同時還研製石雷。
在頻繁的戰鬥中,因為工兵經常要在敵人鼻子底下實施爆破,傷亡很大。仗打贏了,可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聶佩璋於是開始了“飛雷”的設想。
聶佩璋經過深思熟慮,從老鄉家裏買來汽油筒和棗樹板,丁丁當當地敲起來了。兩天後,一個口徑300毫米、長900毫米的“拋射筒”製造出來,並試射成功。因為拋射炸藥包是由拋射地雷引發的,故稱“飛雷”,因為又是依照迫擊炮原理製成的“拋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為“飛雷炮”。
此後,飛雷被用於對付國民黨軍的坦克、裝甲車、野戰工事和密集的隊形等,還用拋射筒改裝土造的火焰噴射器、用拋射筒拋射幾十公斤重的石頭、飛送集束手榴彈(又稱“天女散花”)等,花樣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