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混跡在東漢末年 第四十五章 歲在甲子(1 / 3)

這時隻聽見台下一大漢哄笑道;“幹婆娘我擅長,這造反打仗的事情我可不擅長。你馬老大向來主意多,又是大賢良師的左臂右膀,今日你說怎麼做我們兄弟就怎麼做,絕無二話。”

其他人也跟著笑著起哄,皆是說聽馬元義的吩咐行事。

要知道馬元義久為荊、揚二州的三大方三小方總統領,又得張角授命節製豫州和司隸的太平道徒。再加上他是太平道的元老,平日裏為人也十分公正。所以他代替張角下令,各方的渠帥將軍們都十分心服,並沒有異議。

雖說太平道的根基在由張角親自統領的河北冀州,但馬元義手下所節製的勢力,並不比張角實際掌控的弱上多少。更難得的是這個馬元義雖然大權在握,儼然以太平道的二當家身份行事,可他對張角的忠心卻從未動搖,他是張角第一批發展起來的信徒,同樣也是張角的狂熱崇拜者,所以張角也放心的將南方的太平道交由他統領節製。

所以如今這些各地的渠帥和將軍們共同推選馬元義主持大局,倒也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內。

馬元義見狀也不推辭,隻是向各位抱了抱拳道;“既然大家推選我出來主持大局,那我就不客氣了。不過別怪我馬元義醜話說在前頭,軍令如山,平日裏我和你們稱兄道弟習慣了,但如今卻是奉大賢良師的命令。既要行事,那自然要明典定規,咱們今日聚在一起,就是要商量出個章法,重勇該賞,辦事不力則當罰。”

“馬老大你就直接說怎麼做吧,我們都聽你的。”坐下已經有人站起大聲喊了起來。

“好。”馬元義挎劍凜然道;“那我就代替大賢良師下達命令,諸位聽命。”

馬元義此言一出,堂下頓時悄然無聲,所有人都聚精凝神的聽著馬元義說的話。潛伏著的宋餘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用心留意著馬元義說的每一句話,生怕錯過什麼重要部分。

隻見馬元義麵色威嚴的喝道;“南陽方、南郡方、江夏方何在。”

三名男子齊齊站起,大聲應道;“在。”

“傳大賢良師命,令偶爾從上月起率眾萬人趕赴冀州共聚大義,如今辦的如何?”

一名年長些的渠帥拱手回道;“回良師的話,我三方所部盡選青壯萬餘,由宋兄弟和趙兄弟帶著前往了冀州,其中選出的二百精銳已奉命由我帶著前來洛陽,餘下三萬多人聚於南陽。”

馬元義大聲讚道;“好,你等先坐下。”

“謝良師。“

“九江方、丹陽方、吳方何在。”

三名男子也隨聲站起,大聲應命。

“傳大賢良師命,令偶爾傾巢而出,借道兗州赴冀州共聚大義,如今辦的如何?

“回良師,如今我等三方共一萬二千人輕裝北上,在二位渠帥帶領下如今已經進入冀州。我等所部一百餘精銳,已抵達洛陽。”

“好。”馬元義亦是大聲叫好,虎目掃過,又看向坐下數人大聲道;“穎川、汝南、陳國、魯國四方可在。”

四位大漢站起粗聲應命。馬元義又道;“你等為洛陽近地,洛陽若是其事你等需要立刻起兵響應,如今準備的可是妥當。”

一大漢粗著嗓子說道;“良師盡管放心,我等豫州四方早已準備妥當,除去在洛陽的三百精銳,餘者介以到位,隻待良師一聲令下即可揭竿而起。”

“好。”馬元義回頭望向台下不遠處的一人,沉聲喝道;“洛陽方長安方何在?”

“在。”兩名魁梧的大漢齊齊站起領命。馬元義神色凝重的望之說道:“你們二位所部是這次計劃的主要力量,也是重中之重。所用之人一定要是可靠之人,萬勿走漏風聲。”

“良師放心,我等自然會注意。”二位大漢粗著嗓子回道。見馬元義點頭這才坐下。

這是忽然一人站起來大聲問道;“馬老大,我等即便再洛陽城中的都是精銳,可也不過五千之數,光駐紮在京中的北軍五校和緹騎等就遠遠勝於我們,更何況這些都是漢軍中的百戰精銳,若是在洛陽城中造反,豈不是被自尋死路。”

馬元義卻也不惱,隻是哈哈一笑,道;“若是強行攻打,自然自尋死路。可若是突然襲擊,殺入皇宮中劫持了那昏庸皇帝,那結果自然不同。這時良師在河北冀州奇兵,豫、荊、並、揚、兗、徐州六周的誌同道合之人皆反,那朝廷肯定慌亂不堪,處處受製於我們。而且皇帝在我們手中,內地的漢軍又久未操練,我們一起兵定然群呼百應,定能將官兵打的落花流水。”

那人仍心存疑慮道;“劫持狗皇帝,這有些不現實吧,狗皇帝整日待在宮中,身邊伺候的宮女沒幾千個也有幾百個。駐守在皇宮中的也是一個個身手高強的虎賁郎羽林郎,靠我們這些人殺入皇宮,恐怕有些不現實吧。”

這人話聲剛落,隻見人群中一人已經大聲罵道;“宋典,你這狗賊處處長他人誌氣,存心瞧不起我們這些人是嗎?我看你是死心不改,到底是大族出身的,仍然對著朝廷抱有想法,所以才會千方百計的說我們的不好。”

那被喚作宋典的人頓時氣急敗壞的厚道;“你李四少在這裏狗血噴人。我宋典跟隨良師五年之久,這條性命早就是良師的了。我不過是見你們這些人愚不可堪,我熟悉朝廷的兵力布置所以才說出的,這倒好,我到被人換一程間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