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法蘭西 第四十八節 法蘭西海軍(3)(1 / 2)

時間一轉眼便到了1788年10月份下旬,布裏昂已經在海軍基地工作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雖然他是陸軍出身,對於海軍艦隊一竅不通,可是在維爾納夫的盡力配合下,他也漸漸的熟悉了大部分的海軍事務。可以說,現在的維爾納夫簡直就是布裏昂在海軍上的左膀右臂。

在布裏昂考察出他國人的海軍才能後,立即決定將他拉攏過來,並且晉升他為海軍上校。在名義上他還隻是一名普通的高級軍官,不過私下裏已經成為了布裏昂勢力中最顯眼的重要人物。

在這段時間裏,布裏昂一邊處理基地內的工作,一邊也在不斷了解著法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的實力差距。

這個時代還是帆船時代,主要海上艦隊都是由帆船構成。雖說對於二十一世紀這種海上艦隊確實弱爆了,但是這個是18世紀。帆船這種具有曆史性的船隻注定會成為海上主力部隊。

英國是一個四麵環海的島國,對於艦隊的開發當然是最注重的。這個時期據布裏昂了解,英國海軍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第一次高峰,擁有了大小戰船900多艘,總噸位八萬六千多噸。在火力方麵,戰船總共有近三萬門大炮。而服役的人數也是世界最多,竟然達到了十五萬人,足足占了英國軍隊的一半。

可是相比於這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處於世界第二的法國海軍可就遠遠不及。整個海軍隻有將近五百艘戰艦。除了數量上的差異,更要命的是法國戰艦的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大英帝國的第三級主力戰艦相比。

難怪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勉強能和英國對抗的法國聯合艦隊會全軍覆沒。

雖然曆史上有一點維爾納夫的失誤,但是就憑拿破侖時期弱爆了的海軍,和英國的專業軍隊拚命,打敗仗是遲早的事。

不過,既然擔任了波旁王朝的海軍部長,布裏昂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像強大陸軍一樣壯大法蘭西海軍。這樣做不但可以強化自己在軍隊中的形象,還能乘此機會得到一批新的勢力融入布裏昂的手下。

英國的牛逼之處,不在於它的陸軍實力,而是它的海洋艦隊以及一道海將它與歐洲隔斷。就是因為這一點,在拿破侖時期英國本土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而曆史上的德國梟雄希特勒也是因為一道英吉利海峽而沒有閃電般的攻下英國。

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雖然都是歐洲大國,可是拿破侖都曾擊敗過他們。而這個英國就像狡猾的水蛇,一直躲在海底,教唆著他人幹那種火中取栗的勾當。

不過光看著別人的海軍強大卻是沒有用,目前法國短時間內想要成為歐洲海洋霸主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就在一瞬間,布裏昂想到了曆史上的一個人,或許這個人會成為法國邁向現代工業化的敲門磚!

。。。。。。。。。。

1788年10月25日,原本風平浪靜的歐洲再次迎來了一場軒然大波。普魯士外交使團在霍恩洛赫將軍的帶領下趕赴法國,不過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外交聯合而是武力脅迫。

在之前,斐迪南親王得到了布裏昂簽署的條約承諾之後,便立刻將其上交給了軍部裁定。在普魯士國王和軍部各級將領的商討後,在這巨大利益的誘惑下,普魯士政府最終決定派人立即前往法國。

雖說這是布裏昂代表法國給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可是這實際上隻是私下裏的協定,根本不合法。所以,普魯士方麵決定用軍事力量來強迫法國承認這項條約的合法性。當然,法國有權利申明這條約的真偽,可是斐迪南也早就算計著第二次普法戰爭的爆發。和一個已經被打怕了的國家作戰,可是比簽個條款要實惠得多。

“我們王國希望貴國承認我們在威斯特法利亞的主動權,同時在租借阿爾薩斯的問題上,我們希望法蘭西能夠盡量保證我們王國的工業利益。”霍恩洛赫鎮定自若,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強勢:“我希望我們與巴登公爵簽署的條約能夠兌現。”

“我想巴登公爵不能夠越權擅自和貴國政府簽訂條約吧。”塔列蘭看了一下最後的署名說道。

確實,現在全國叛亂已經被鎮壓下去,按道理布裏昂的平叛總司令之職也隨之而取消。失去了指揮軍隊大權的布裏昂已經沒有資格再和他國簽定協議,而且這還是一本霸王條款。

普魯士是歐洲的意誌地區的北方大國,而威斯特拉利亞為了保存,早就和法國結盟,受法國的保障。再者說,普魯士已經吞並了薩克森,如果再任其自由發展,到時處於中歐的普魯士勢必難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