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的烏爾姆會戰結束了奧法兩軍在符騰堡長達半個月的對峙狀態,然而這場戰役的結果卻令奧地利宮廷大為震驚。奧地利帝國遠征軍全麵潰退,德意誌腹地巴伐利亞王國在法軍的軍事威脅下岌岌可危。
先不談南方戰場風頭正盛的意大利軍團在拿破侖的率領下攻城略地即將從意大利打開奧地利帝國的門戶,一旦布裏昂的萊茵軍團十萬大軍攻占巴伐利亞,那麼這對奧地利帝國無疑是一場空前的災難。可能到時候,奧地利皇帝將因為法軍的入侵而不得不離開都城維.也納而向匈牙利避難。
因此,奧地利皇帝得知奧軍戰況於立刻給軍部下達命令:“巴伐利亞王國的得失將直接關係到帝國領土的安全,無論如何也要擋住法軍的進攻,力圖守住巴伐利亞並發動反攻。”
隻不過對於軍事一竅不通的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顯然想多了,奧地利大軍在德意誌戰場被法軍窮追猛打,已經死傷過半,還能有力氣防守巴伐利亞就已經是極為勉強了,至於扭轉戰局,發動反攻以及收複失地,恐怕也隻能在夢裏想想了。
然而奧地利殘軍的情況似乎還要糟糕,自從烏爾姆一戰慘敗之後,奧軍上層軍官無不膽戰心驚,而下麵的士兵們一聽到法軍的消息更是聞風喪膽,全軍的瘋狂潰逃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奧軍賴以維係的軍紀在瞬間蕩然無存。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想要擺脫法軍的追擊唯有渡過多瑙河,撤往多瑙河東岸巴伐利亞後我軍才有一線生機。”查理大公一旁的參謀長用鉛筆敲了敲地圖說道:“隻不過想要現在就集結全軍,搭完浮橋並且安全渡河起碼要三天時間,可是這戰局。。。。。”
查理大公咬了咬牙,冷冷的說道:“兩天,我隻給兩天時間,奧地利全軍想要活命必須以最短時間渡過多瑙河,如果他們不想被法國人活捉的話!”
“可是貿然渡河。。。。。。。,是。”參謀長看著查理大公那鐵青的臉,明白再對他說什麼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點了點頭,服從了查理大公的命令,雖然這個命令會造成無數士兵的無辜犧牲。
4月28日,奧地利殘軍如期便完成了渡河任務,不過查理大公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高昂的。由於奧軍的內部混亂,再加上對於法軍即將逼近的謠言恐慌,便直接造成了幾百名士兵慘死於踩踏之中,千餘名士兵不幸溺死水中。
等到最後一支奧地利部隊完成渡河之後,查理大公便清點了剩餘部隊。原本從奧地利帶過來的十五萬大軍,現如今和法軍經過符騰堡的一係列戰鬥之後,因為被擊斃,俘虜,失蹤,逃跑,隻剩下了不到六萬餘人。再加上受傷的因素,奧地利部隊實際上還具有作戰能力的頂多隻有五萬多人。
查理大公自然明白,軍隊的士氣低落,戰鬥力匱乏,甚至是必須的輜重彈藥也在戰場上丟失大半。如果還想憑著這支被打殘了的奧地利軍隊與萊茵法軍繼續作戰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以卵擊石。
然而此時留給查理大公的則有兩條路,其一便是趁法軍尚未發起進攻便將派去支援於意大利南線戰場的巴林洛赫將軍統帥的四萬部隊調回北上,這樣一來奧軍才能有初步的實力與法軍抗衡。
其二,則是從奧地利方麵重新調集軍隊增援德意誌戰場。
這兩種選擇似乎如同一個十字路口,讓查理大公猶豫不決。當然第一種方案是最為快捷方便的,但是卻絲毫不顧及實際情況。麵對即將發動新一輪進攻的拿破侖軍團,奧地利帝國的援軍仍然未到,巴林洛赫部隊自然分身乏術。一旦情況有失,奧地利帝國的防線很可能會全線崩潰,這樣的責任查理大公可無法承擔。
至於第二種計劃,確實顧及到了很大一部分的麵子問題,況且查理大公又是極其愛護榮譽的將領,這樣的敗仗足以讓他恥辱一生。但是就目前來說,能逆轉局麵的辦法唯有從奧地利本土調兵不可。一來則是補充精銳兵員以及輜重方麵的損失,二來更能大大提升軍隊的士氣。
隻不過奧地利帝國目前能調動的部隊已經不多了,原本全國最多也就四十萬部隊左右,再分別派往德意誌戰場、意大利戰場的兵員也就有將近二十萬人,已經是奧地利帝國總兵力的二分之一了。然而意大利戰場,奧地利、撒丁軍一敗塗地,奧地利政府已經調遣了已經年近七旬的維爾姆澤元帥率領八萬精銳前往意大利支援。也就是說此時,除了必須的防備軍,奧地利政府還能承受的兵力調動已經頂多五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