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轉戰歐洲 第一百零四節 激戰埃爾欣根(三)(1 / 2)

不多時,上千名法軍士兵已經舉起刺刀衝上了奧軍陣地,一場白刃戰顯然在所難免。

於雙方指揮官來說,白刃戰乃是對於士兵素質與基本功的考驗,就這一點雙方似乎都有一些底氣。

在奧軍方麵,作為傳統的歐洲陸軍強國,士兵的嚴酷訓練以及強悍的戰力乃是歐洲一流,刺刀戰也同樣是奧軍應以為豪的看家本領。再者說,法軍的進攻兵力隻有三個步兵營兩千餘人,而奧軍的人數近三千餘人,占有絕對的人數壓製。要知道,白刃戰當中,兵力的多少也是尤為重要的。畢竟拚刺刀往往是一命換一命,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也保不齊會喪命戰場。

然而法軍方麵,訓練的強度與士兵的精銳程度自然不在話下,驚人的速度與高漲的士氣同樣也是法軍作戰的最大武器。相較之下,奧軍在烏爾姆會戰之後已經是強弩之末,恐怕撐死了最多隻有目前法軍的五分戰力。在這樣的局勢看來,所謂的人數優勢也的確不容許奧軍盲目樂觀了。除非奧地利的其他援軍能夠迅速趕到,要不然絕不是法軍的對手。

兩軍短兵相接,便有不斷的士兵相繼倒下,有法軍的,也由奧軍的,隻不過奧軍士兵的屍體明顯要比法軍的屍體更多一些。戰場上,成排的法軍士兵一個個如同一個機器人一樣,挺著裝上刺刀的步槍,在滿身鮮血的映襯下如同地獄裏的魔鬼,肆意的收割著敵人的生命。

僅僅廝殺了近半個小時,埃爾欣根陣地上的奧地利士兵已經是屍橫遍野,在勉強挫敗了法軍兩次猛攻之後,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高昂的。超過七百餘名奧地利士兵戰死沙場,而法軍的傷亡僅僅是奧地利部隊的三分之一。很顯然,奧軍早已軍心潰散,隻不過由於兵員上的一定優勢,使法軍最擅長的衝鋒突破戰術難以迅速奏效。

眼見著戰場上,法軍三個營的兵力遲遲沒有拿下埃爾欣根陣地還和奧軍產生了焦灼狀態,蘭帕德在後方法軍陣地上頗為焦急:“怎麼回事,一個小小的陣地半個多小時了,都拿不下來?這個陣地打不下來,拿什麼搶占埃爾欣根城?難道奧軍全部彙合,讓我們葬身在此?”

維克多少校在一旁也同樣緊皺眉頭,說道:“奧軍抵抗的強烈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軍傷亡已經超過兩百,傷亡也越來越大。這個陣地我們自然是誌在必得,不過我建議暫時停止進攻,待部隊休整一會兒,再發動全力猛攻。”

“休整?我們哪裏還有時間?我猜的不錯的話,這個時候已經有兩千以上的奧地利增援部隊向我們這裏趕來,難道我們要在這裏等死?”蘭帕德對著身後嚴正以待的步兵方陣,軍刀一揮命令道:“第四營的士兵們立刻投入戰場,,我要在二十分鍾內結束這該死的戰鬥。必要時我的警衛排也將加入戰鬥。”

蘭帕德話音剛落,一個年輕的中尉軍官就提出了內心的擔憂:“第四營是我們唯一的預備隊,一旦戰況有變那麼麵對之後的戰鬥將會非常困難。”

“中尉先生,我想你應該知道,一旦奧地利援軍趕到了這裏,我們的預備隊就真的不會存在了。”伴隨著法軍號角的吹響,七百餘名法國士兵組成的刺刀方陣開始緩緩向戰場移動,蘭帕德也拿起了望遠鏡繼續關注前方戰場。

預備營投入戰場的效果很顯然沒有讓蘭帕德失望,原本在戰場上和法軍僵持不下的奧軍已經逐漸開始了潰退,失敗的結局是注定的,隻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預備營的投入戰場,奧軍便如同一個虛弱的病人一般一擊致命。

僅僅隻過了十幾分鍾便迅速解決了戰鬥,奧地利部隊在留給了法軍上千具屍體後哪裏還有心思回去保住埃爾欣根城。僅僅象征性的放了幾槍,不少的士兵成為了法軍的俘虜,而大部分士兵則一哄而散,向著後方潰逃。

蘭帕德沒有心情調動部隊去追擊潰逃的奧地利部隊,在簡單的打掃了戰場之後便率領部隊迅速進駐了埃爾欣根城。一方麵命令下轄部隊加固了之前的奧軍陣地設置幾門加農炮防禦,封鎖重要路段,另一方麵派遣隨行的工兵架設浮橋,為萊茵軍團全軍渡河做好準備。隻不過搭建浮橋起碼要一天時間,第一團還必須撐到法軍增援部隊渡過多瑙河才行,而他們麵對則將是源源不斷的奧地利部隊的包圍。蘭帕德這才意識到原來這次作戰的難度並不在於進攻,而是在於固守,同時還是建立在沒有把家底拚光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