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九千餘名法軍遭遇了奧軍第四師部隊,兩軍隨即在內爾辛根地區進行了交戰。
雙方出動的解釋精銳部隊,這場遭遇戰的激烈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一場仗打下來,法軍陣亡人數高達一千五百餘人,數百名士兵受傷失去了戰鬥能力,然而軍官階層的傷亡仍然不小,竟然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排、連級軍官犧牲,甚至有不少營、團級的中高層軍官戰死沙場,負傷的也有好幾人,就比如作為總指揮官的第一團團長蘭帕德也付了重傷,現在還躺在戰地醫院裏。
從法軍的損失來看,兵員方麵的損失雖然慘重,還好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麵對數量如此多的軍官陣亡,也確實很難在短時間內重新填滿空缺的指揮職位。雖然這看起來隻是人事調動的問題,但是如若不盡快處理必然會導致軍隊的混亂以及軍紀的崩潰,到時候甚至發生軍事嘩變都是有可能的。這一點布裏昂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一接到部隊的傷亡情況就極為重視的召開了軍事會議以商討填補軍官的名單。
關於奧軍方麵的損失,相較於法軍而言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也好不到哪裏去。傷亡情況大概在一千一百餘人左右,基層軍官的陣亡情況比法軍略低一些,至於像營、團級軍官的損失基本沒有。
當然,奧軍也並沒有真的取得這次戰鬥的勝利,甚至並沒有占到幾分便宜。在蘭帕德指揮的四個團在內爾辛根被擊潰後,施瓦岑貝格親王立即下令第四師趁勝追擊,準備一舉奪回埃爾欣根,卻正好遭遇了剛剛完成渡河任務的第一師。貝爾納多特隨即下令第一師發動全麵反攻,一路將奧軍逐出了埃爾欣根地區,並重新將戰線擴展到了內爾辛根地區一線。
毫無疑問,法軍在這一次的內爾辛根遭遇戰中明顯吃了大虧,對於這場戰鬥的結局既可以說是奧法兩軍打成平手,或者說是法軍取得一定戰果,但是絕不能說成法軍取得勝利。關於這一點,在萊茵軍團中無論是布裏昂以及諸多師長,還是普通的基層軍官士兵的想法幾乎都是一致的。
這場戰鬥法軍非但沒有取勝,反而卻敗給了奧軍。明眼人自然看得出來,法軍雖然在埃爾欣根戰役後全軍渡河,並且順利攻占了內爾辛根一線,但是萊茵軍團也同樣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僅僅是大概估計的傷亡數字高達兩千餘人,還不算上身負重傷,在戰地醫院治療的傷員,這便是令布裏昂最為痛心的地方。
其實,萊茵軍團的強悍之處不隻是超越時代的先進武器弗格森步槍,自行車或者是加榴大炮,更多的是靠著軍團中士兵那極強的軍事素質。要知道,現在的萊茵軍團是由四個師組成,包括貝爾納多特的第一師、達武的第三師、納拉師團、儒貝爾師團組成。
其中第一師、第三師乃是最早效忠於布裏昂的部隊,也同樣是最早接受弗格森步槍裝備的軍隊,這兩支部隊中大部分由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平均服役的時間都超過了八年以上,作戰能力相較於法國部隊乃至於歐洲各國的軍隊自然當屬一流,其精銳程度甚至要超過普魯士或者俄羅斯帝國的皇家禁衛軍。
至於納拉師團、儒貝爾師團與萊茵軍團的老部隊相比自然成軍的晚一點,甚至在巴登公國的訓練的時候連番號都沒有,都是統一由蘇爾特一手練起。裝備自然是比上述兩支部隊好一些,雖然士兵的作戰素養略為遜色,但是戰鬥力依然不容小覷,部隊內士兵的平均服役期少說也能達到六年以上,也可以說是老兵軍團了。
縱觀歐洲各國,恐怕還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一支軍隊中由這麼多的老兵組成,即使是身經百戰的普魯士軍隊也達不到這種程度。
所以說經曆了符騰堡戰役、埃爾欣根戰役之後,法軍的總體傷亡已經有達到近兩萬人左右。如果說是新兵的話,布裏昂自然不會可惜,但是這些可是布裏昂精心訓練、培養了數年的老兵。雖說戰局進展順利,但是這樣的傷亡也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然而此戰帶給全軍最大的影響便是這一次的潰敗帶給全軍的心理影響,雖說九千法軍在內爾辛根戰場作戰失利,但麵對一萬餘名奧軍的窮追猛打仍然能有序的反擊並撤回埃爾欣根,已經足以證明其不俗之戰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法軍確實是敗了。要不是第一師正好渡河完畢立即發動反攻,這才擊退了奧軍保住了埃爾欣根的安全。要不然等到奧軍重新奪回多瑙河沿岸,正在渡過浮橋的法軍恐怕就悲催了。到時候,法軍不但功虧一簣,少說還有數千人葬身河底。
可以說,此刻的萊茵軍團全軍都在糾結一個問題,難道法軍自開戰以來的不敗神話真的結束了嗎?
確實,自從今年3月份中旬進軍德意誌以來,曆經兩場戰役,法軍對奧軍一直處於絕對的進攻狀態,還未嚐敗績,法軍將士的作戰熱情自然高漲。然而這帶給法軍的負麵影響便是軍官的自負,以及士兵們對戰場的懈怠,以至於即使遭到一次小小的挫敗也會極大的影響軍隊士氣。這一點對於一支軍隊的作戰能力的影響,絕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