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轉戰歐洲 第一百一十一節 奧格斯堡戰役(二)(1 / 2)

15日早晨七點左右,耶廷根的晨霧慢慢散去,在太陽的照射下法軍與對麵幾百米之外的奧軍雙方所組成的軍隊方陣看起來都是黑壓壓的一片。很顯然,雙方都已經知道了對手的位置,也同樣都在感歎對手軍隊的強大。

很快,法軍還沒有動靜,阿爾文齊所統帥的五萬奧軍包括步兵、騎兵便如同潮水般慢慢地向法軍陣地逼近,然而法軍卻仍然有視無睹,紋絲不動的保持著整齊的隊形。法軍如此的表現使得奧軍全體上下都以為法軍士兵已經開始膽怯,以至於加快了前進速度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衝鋒。可是,誰有沒有發現在法軍的後方,幾十門加榴大炮已經全部就位,彈藥也填充完畢,將炮口對向了幾百米之外的奧軍。

實際上,在耶廷根地區發生遭遇戰都在奧法雙方指揮官的意料之內。然而在奧軍方麵來看,阿爾文齊元帥還是極為詫異的,原本他料定了奧軍以急行軍的速度應當能完成圍困金茨堡的戰略目標,即使在耶廷根遭遇小股法軍也是在正常不過。但是,觀察著目前的陣勢,阿爾文齊即使是老眼昏花也看得出奧軍遭遇的法軍數量起碼在兩萬以上。這哪裏還是交火?分明就是一場大會戰嘛。

可能如果阿爾文齊知道真相的話可能就真的要上吊自殺了,對麵的法軍不但在兩萬人以上,貝爾納多特師、儒貝爾師再加上納拉師,總兵力起碼也在六萬餘人左右,占有了絕對的人數優勢。即使奧法兩軍展開白刃戰肉搏,即使法軍占不了便宜,但是吃虧的肯定是奧軍。

這個時候,就連阿爾文齊元帥也感覺到有一點不對勁,但是現在他可真是騎虎難下了。總不能戰鬥剛剛開打,就急匆匆的撤回軍隊吧。無論怎樣,對於七十幾歲高齡還出征作戰的阿爾文齊元帥來說最要緊的還是麵子問題。就算明知道有問題,依然要硬著頭皮打上去,要不然就是給下屬、軍隊中的同僚看笑話。

法軍陣前,一名偵察騎兵從前線飛奔到貝爾納多特麵前匆匆下馬,說道:“師長,敵軍離我軍還有三百米左右,看樣子是準備發動衝鋒了。”

貝爾納多特舉起了望遠鏡,望著遠處不斷前進的奧軍說道:“很好,馬上通知儒貝爾師、納拉師,待我軍加榴炮轟擊停止後立刻發動全麵進攻!”

要說起法軍萊茵軍團目前的軍隊戰術,除了小部分情況的零散交火,多半是遵照著自從加榴炮被開發出來之後,布裏昂所提出的炮戰優先的戰略理念。新式加榴大炮的精準度轟擊,覆蓋性殺傷,早就被萊茵軍團各師熟練運用,以至於自奧法戰爭開戰以來奧軍一直因為加榴炮的關係被打跟孫子一樣。

現如今加榴炮戰術已經成為了萊茵軍團當中的殺手鐧,軍團中大部分高層將領都見識過它的恐怖威力,最能代表的便是符騰堡戰役當中的圍攻斯圖加特、納拉以兩萬擊潰查理大公部主力的戰績。加榴炮恐怕已經成為了在那幾場戰鬥中有幸存活下來的奧軍士兵的噩夢。

隨著奧地利部隊排成有序的方陣慢慢壓了過來,在法軍後方的炮兵陣地上數十門大炮一字排開,一名炮兵指揮官得到示意,揮動了號令旗幟:“開炮!”

這個寂靜無聲的炮兵陣地上突然火光閃起,數十門加榴大炮接連開炮。原本整齊劃一,緩緩前行的奧軍部隊僅僅瞬間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不但是血肉橫飛,往往一個炮彈落下,伴隨著一聲巨響,都會輕易的造成至少一個連的傷亡。不但是步兵方麵傷亡慘重,就連部署在步兵方陣兩翼的騎兵也難逃厄運,一片轟炸之後一大批騎兵就直接倒在了馬下。

奧軍如此慘重的傷亡自然與傳統歐洲的線式戰術有關,所謂線式戰術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麵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每線又分為3至6列,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部隊整齊向前移動。

不得不說,十八世紀傳統的線式戰術在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時代確實盛行一時,然而在七年戰爭當中也逐步達到了戰略戰術的巔峰時期。但是要知道,隨著加榴炮的問世之後,歐洲傳統線式戰術的缺點也越來越嚴重的暴露出來。比如隊形呆板、不靈活機動,隻能在開闊地勢作戰。

在這一點方麵,法軍的陣型就明顯要比奧軍的先進得多,在一般情況下,將緊密的步兵方陣隊形疏散開來,一麵射擊一麵衝擊。配合上炮兵的大規模殺傷,以及騎兵的衝鋒,奧軍因此在與法軍對陣中吃了不少的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