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至於吧?”我用一種哄騙小孩子的語氣說道:“這就感動的哭啦?”
冉靜從自己的包裏拿出紙巾擦了擦,幽怨的看著我說道:“你知道的,從來就沒有人對我這麼好過,聽你說這些我肯定會感動,掉眼淚是女孩子被感動之後最直接的表現。”
為了不讓冉靜有那麼多的負罪感,我玩笑說道:“那你今天就好好報答一下吧,我嘴饞還不想做飯。”
“我懂啦。”冉靜看了看時間,說道:“你要是不回公司,咱們現在就去菜市場吧,晚上想吃什麼,我來下廚,給你找找熟悉的感覺。”
聽冉靜說“熟悉的感覺”,簡單的五個字好像觸碰到了我某些感性神經,我盯著路的前方,皺著眉頭努力的尋找那一閃而過的靈感,冉靜發現我的表情不對,小心翼翼的問道:“秋寒你怎麼了?我說錯什麼話了麼?”
“你剛剛說什麼?熟悉的感覺?食物?”我興奮的說道:“我好像找到了思路,關於開業慶典的思路。”
“什麼思路?”冉靜問道:“我說的是做飯。”
“對。”我解釋道:“人主要有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我要在開業慶典上尋找‘熟悉的感覺’,無非就是從這五個方麵入手,視覺體現在商場的裝修、店麵的裝修,但是我們沒辦法要求每一家的裝修風格都一樣,就算裝修的一樣,也不能所有人都有熟悉的感覺對不對?”
“是的。”冉靜點頭說道:“所以在視覺上找熟悉的感覺很難。”
“那麼在嗅覺上更難,我們不能讓整個商場飄蕩著牛頭湯鍋的辣味,也不能飄蕩烤魷魚腥味……所以在嗅覺上找‘熟悉感’也不可能做到得到,味覺同樣是這個道理,眾口難調……觸覺更是沒辦法找熟悉感,那麼……我們隻能在聽覺上下功夫了。冉靜我好像抓到了最關鍵的思路,我們回家,我感覺腦袋裏有很多東西,需要迫不及待的寫出來,就像我寫網絡作品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一樣,就是這種感覺。”
“沒關係。”冉靜對我說道:“咱們先回家,回去之後你用我的電腦辦公,我去小區門口的生鮮超市買點吃的回來做飯就行了。”
“好……”為了抓住腦海中的靈感,在回去的路上我幾乎沒怎麼和冉靜聊天,眼睛的確是目視前方,腦海裏卻想著如何利用聽覺來給客人找熟悉的感覺。
回到冉靜住的小區,她先陪我上樓,將電腦開機給我,然後自己又去生鮮超市買食材,我坐在她的臥室,眼睛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跳動。為了給顧客尋找“熟悉感”,我就要先了解當前主要的消費人群,50後的基本上都是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很顯然他們並不適合來這種鬧哄哄的商場湊熱鬧,60後的基本上也都是50多歲了,70後的大約年齡在40多歲,正值當年,80年至85年的,基本上都是30多歲了,85後的也要接近30歲,也是消費的主要群體,90後基本的就是20歲出頭,大學生居多,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整體偏低,00後……這就沒必要考慮了。
我將消費人群歸類整理,最後確定70年出生的至90年出生的人為主要消費群體,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充滿回憶性的音樂給他們找所謂的“熟悉感”,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不同年齡階層喜歡的歌,我在同城論壇上發了一個帖子,標題就是:說一首最能勾起你回憶的一首歌,70後、80後、90後分別會想到什麼?
發完帖子,我繼續返回到word頁麵,編輯關於開業的策劃案,冉靜從廚房來到我身邊,對我說道:“先吃飯吧,我做好了飯菜。”
“等一下。”我都沒回頭,眼睛盯著電腦繼續忙自己的,幻想著開業當天櫻嵐大廈的布局、以及關於現場車展的活動,我看過很多次車展,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車模有多漂亮、也不是車型有多酷,而是現場那種重金屬音樂讓我的耳膜有一種被強奸的感覺。
冉靜在我身邊坐了一會兒,又起身離開了臥室,說實在的,我不喜歡別人坐在我身邊看我工作,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做策劃案,我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環境。大約過了十分鍾左右,冉靜又來臥室叫我吃飯,我有點不耐煩了,讓她再等一會兒。
切換回論壇的頁麵,已經有很多網友回複留言,70後的網友留言,喜歡毛寧、楊鈺瑩、毛阿敏、齊秦、林憶蓮的歌,還列舉了幾首《濤聲依舊》、《心雨》、《我的眼裏隻有你》、《同一首歌》、《大約在冬季》……對於這些歌,我隻聽過很少的一部分,作為一個80末的人來說,不能說完全不熟悉,但是熟悉的有限。80後的網友留言喜歡任賢齊、謝霆鋒、羽泉、孫燕姿、周傑倫、江美琪、SHE、王菲、張宇並且給出了一些歌名,任賢齊的成名曲《傷心太平洋》、與徐懷鈺合唱的《水晶》,謝霆鋒的成名曲《謝謝你的愛1999》,羽泉的《奔跑》、《深呼吸》,孫燕姿的《遇見》,江美琪的《親愛的,你怎麼不在我身邊》、《那年的情書》,張宇的《雨一直下》、《一言難盡》,周傑倫的《愛在西元前》、《東風破》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