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紛至(2 / 3)

身為西原至高無上的活佛,嘉措自不肖強言爭辯,緩緩站起身來。站在輦輿周圍的喇嘛,立刻伏下身體,排成了一座人梯的形狀。

在眾人嘖嘖稱奇中,嘉措踩著人梯走下,早有幾名喇嘛,在普濟大師蒲團對麵放下一張金色的座椅。

“普濟大師能察知本座來意,禪心如鏡,佛法精深,讓人佩服。卻不知大師是否知道,這尊羅漢,本座一路東來,送出過不下十次,一次也沒能送出去過。金山寺能否收下這尊金身羅漢,卻還需要看貴寺緣法。”

普濟大師目光掃過坐於韓冬身旁的韓福,依然一臉笑意。

“剛才老衲還對韓施主說到,還有一尊金身羅漢要請他查看一番。不想活佛就送上門來一尊,這不是因果是什麼。活佛但請放心,這金身羅漢與我寺緣法斐淺,到了我金山寺,卻是再也舍不得走了!”

嘉措也不再說,手掌輕輕一合,四名黃衣喇嘛從輦輿上抬下一尊金身羅漢來。

羅漢隻比常人略高,應是按人/體/比例鑄就,通體金黃,麵貌衣衫明顯帶有中土氣息。從四名喇嘛用力的情形看來,是用純金打造無疑。

見眾人驚歎之聲不絕,嘉措又說道:

“當年大唐高僧元奘西行天竺,請回佛典七十八部,共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年之後又再次西行,將夏州《大乘起信論》及《道德經》傳回天竺。”

“此次元奘大師卻是留在了天竺,後被尊奉為天竺國師。涅槃之後,天竺請能工巧匠按其形象,以純金鑄就了這尊金身羅漢,內藏元奘大師的舍利,舉國上下倚為國寶。”

“大蒙乞顏汗當年鐵騎西征,滅國無數,這尊佛寶被帶回烏蘭,就此供奉於大蒙聖安寺中。此次本座受大蒙忽列汗之托,送元奘金身回轉中土。”

“本座這一路東來,漢國慈恩寺,魏國白馬寺、大相國寺,洛國普陀寺,本座都已去過,卻都留不住這尊金身羅漢,不知大師怎麼留住?”

在場眾人均是一聲驚呼,就連普濟大師臉色也變得極為慎重,全場之人一起向這佛門先賢的金身,躬身行禮。

要知自佛宗東傳以來,經曆過無數磨難。到元奘大師西行取回眾多佛典,並用十年時光譯成中土文字,刊行天下之後,佛門才得以興旺。

對夏州眾多佛門信徒而言,元奘大師的金身,並非羅漢之身而就是佛身。

且嘉措話中所提的大蒙,正是夏州十六國共同的強敵,也是中土之人銘記的過往。那乞顏汗西征之後,又率鐵騎東來。當時夏州還是一個統一的大唐,隻是大蒙鐵騎勢如破竹,泱泱大國竟被橫掃,唐國因此而滅。

在此之後,夏州大地風起雲湧,各地武裝紛紛而起。這才形成了夏州十六國的格局。等這些國家合力趕走大蒙,倒是太平了一些年。

隨後各國又開始相互攻伐,就在十五年前,大蒙趁各國交戰之際,率領其附屬國大軍攻夏。

大蒙鐵騎長驅直入,半月之間連滅三國。在大蒙治下,夏州之民被視同豬狗一般,中土大地一片哀鴻,時刻有苗裔被滅的危險。

漢國劉秀首倡十六國同心協力,共擊大蒙,並將之稱為天佑之戰。這才將大蒙擊退,夏州之民才得以保存。直到近年在與大蒙的邊界上,依然小有摩擦。

場中一片寂靜,突然韓冬扶起韓福,雙眼看向寺門方向,隱約傳來一陣微弱的馬蹄聲。

山路難行,竟然還有奔馬能夠上山,很是讓人奇怪。韓冬卻覺得有讓自己欣喜的事物向這裏接近。

普濟大師在韓冬察覺之時,也起身看向上山的方向。

場上之人中,劉震東與緣空要比全凝霜早上一線,感覺到這一情況,三人也都將目光投向了同一方向。從眾人感知的快慢,也已是反應出了幾人武功的高低。

隻有嘉措活佛等一幫喇叭,好似事不關己,無動於衷,各自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