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隋煬帝禦駕行至東都,在洛陽的行宮停留。
這一次,名義上是接官員家眷回京師,實際上誰也沒有收拾行李。大隋的官員們早就看出隋煬帝的心思,他哪裏是暫時停留,估計是準備一直待在東都了。
蘇威見狀,記得團團轉,看著天下大亂,生氣宇文述誤國。可隋煬帝視宇文家父子為心腹,怎麼可能會采納蘇威的諫言。蘇威見回京師這條路不通,隻好退而求其次,想著為朝廷省點錢,留著將來鎮壓叛軍用。
蘇威知道隋煬帝在被困雁門期間,曾給士兵們很多承諾,許他們升官發財的夢想。蘇威向隋煬帝哭窮,說明財政危機,讓隋煬帝加以斟酌。
楊廣想起自己在城樓上對士兵們說過的話,隻要守城有功,若是普通士兵,直接授予六品官,賜一百匹布;若曾有品級者,可依次增長品級和賜物。
可是現在蘇威告訴楊廣,國庫不足,根本養不起這麼多官,發得出這麼多物。
隋煬帝想想自己這幾年又是修運河,又是修建宮殿,還時不時的巡幸揮霍,他一時也無法補上這麼大的窟窿。隋煬帝沉默良久,問道:“如何斟酌?”
“陛下封賞太重,不如有功者,賞從九品官即可。”
從六品官降到了從九品,布匹賜物什麼的,更是不提了。隋煬帝想了想,點點頭,“按卿說的辦吧。”
可是樊子蓋不同意了,他反駁道:“臣知道國家困難,但陛下不可失信於將士,尤其是在此危難之際,更應信守承諾。”
隋煬帝知道樊子蓋是老將,在士兵中德高望重,然而這也是楊過所忌憚的。他冷冰冰的對樊子蓋說道:“公欲收物情邪?”
樊子蓋默然,他沒想到陛下會認為自己是為了收買人心,而討要底下將士封賞的。他默默搖頭,不再多說一句。
君主如此多疑無信,將士無不憤怨。隋煬帝和禁軍將士離心離德,大隋,真的完了。
可楊廣卻不這樣認為,他根本不在乎什麼軍心民心,他隻在乎自己的名聲和臉麵。楊廣又想伐遼,準備四征高句麗,但是蕭瑀在雁門之圍中,讓隋煬帝下旨寬恕高元。隋煬帝不想自己打自己的臉,於是將蕭瑀這樣的有功之臣不升反降,遂去河池當郡守。
楊廣給出的借口也很蹩腳,他對群臣說:“突厥狂悖,勢何能為。少時未散,蕭瑀遽相恐動,情不可恕!”
隋煬帝認為是蕭瑀聳人聽聞,故而不僅無功,反而有過。宇文述、宇文化及等都知道蕭瑀是解雁門之圍的功臣,但誰也不敢為他說什麼。
隋煬帝讓將士寒心,讓大臣無辜被貶,但對李世民這個青年很是器重,於是對李淵也開始重用了。十二月時,隋煬帝命李淵代樊子蓋,打擊山西起義軍敬盤陀等。李淵帶著李世民一起征討。
李淵善謀,李世民善戰,父子二人率領幾千大軍,和敵兵展開激烈的征戰。李世民再次向父親李淵提出大張旗鼓、以少充多的計謀。李淵采用後,敵軍果然上當。李淵親率數百名精銳騎兵深入敵陣,乘勝追擊,可惜被敵人捆住。李世民見狀,以輕騎突圍而進,向父親那邊靠攏。父子倆一起對敵,大獲全勝。
此一戰,俘虜頗多。李淵吸取了樊子蓋的經驗,沒有像之前那樣屠殺俘虜,而是善待他們。亂民見李淵沒有趕盡殺絕,於是前後數萬起義者投降於李淵。這一仗李淵不僅平息了起義,也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