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齊聚太原(2 / 2)

李建成細細琢磨著突厥可汗回複的話,始畢似乎隻是不喜隋煬帝,覺得他錙銖必較,將來定會和突厥打仗。那麼……李建成心中似乎有些想法,他看了看李世民,剛想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張了張口,最終卻閉嘴了。

畢竟李世民在晉陽幫李淵處理了很多事,而李建成身為長子,卻在起義一事中毫無建樹。李建成心道,明日議事,得好好表現才行。

等到第二日,李淵召集兒子女婿和心腹謀士,說出了突厥可汗提到的要求。李淵道:“為父欲‘遵隋’,非‘反隋’。楊廣無德,然先帝對我有恩。為父左右為難,不願做出忘恩負義之事。”

“父親是為了天下萬民,並非忘恩負義。”李世民勸道。

李淵搖頭道:“如今天下盜賊四起,都是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可在世人眼中,這些人皆為反賊。為父若學他們,豈不是和反賊同流合汙?”

李淵果然還是太重自己和李家的名聲,不想擔當惡名。而李世民則不太在乎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他更在意實際的東西。

而李建成向來保守,很明白父親的顧忌,他提議道:“請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故事,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

這一點是李世民沒有想到的,代王楊侑不過是個孩子,不會產生任何威脅。而李淵,則可以名正言順的舉兵了。

李建成的建議深得李淵心意,他心中早已認同,嘴上卻說:“如此所作,可謂掩耳盜鍾。事機相迫,不得不爾。雖失意於後主,幸未負於先帝。”

李世民立刻附和道:“大哥此計甚妙,兒子認同。”

李淵再環顧四周,裴寂、劉文靜、柴紹、李元吉都無異議。李淵終於說道:“眾議既同,孤何能易。所恨元首叢脞, 股肱墮哉。”

裴寂安慰道:“文皇傳嗣後主,假權楊素,亡國喪家, 其來漸矣。民怨神怒,降茲禍亂。致天之罰,理應其宜。”

李淵點頭道:“就按你們所言,傳信於始畢可汗吧。”

李淵在信中,謙遜的自稱“臣”,但他們立代王為皇帝,李淵本為大隋臣子,現在向突厥稱臣並無不妥,而他們擁立的皇帝楊侑,並沒有稱臣,他們還是和突厥是平起平坐的兩個國家。比起劉武周接受突厥冊封的定楊可汗,李淵的方法要巧妙的多。

突厥沒有中原人那樣的敏銳,果然被此障眼法所騙。沒過多久,始畢可汗遣其柱國康鞘利、級失、熱寒、特勤、達官等,送馬千匹來太原交市,並送來了一些士兵,聽命於李淵。兵馬雖不多,卻代表了突厥的態度。太原後方可安,前方定會無往不利。

大業十三年,六月初五,李淵在晉陽正式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