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見無人敢念檄文,於是淡然道:“來人,呈上來,朕自己看。”
楊廣從婢女手中接過檄文,翻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夫天地定位,否泰迭其盛衰。日月著明,虧昃貶其貞滿。……家怨國恥,雪乎今日。從我同盟,無為貳誌。有渝此盟,神其殛之。”
“敵怨誠良,仇讎骨肉。巡幸無度,窮兵極武。喜怒不恒,親離眾叛。”楊廣看到這幾句話,不由念了出來,“李淵啊李淵,文字真是尖銳啊。”
“陛下息怒……”宮殿內無論宦官還是宮女,全都跪了下來。他們不知道陛下會不會一怒之下,大發雷霆。
可是楊廣卻沒有發怒,他看著自己的表哥造反,不僅不生氣,反而覺得好笑。他不由得想起以前,李淵在自己麵前戰戰兢兢的樣子。楊廣心想,果真是人不可貌相啊,當初自己看走了眼,才會覺得李淵是個胸無大誌之人。要說後悔,楊廣最後悔自己沒有聽楊素當年之語,把太原這樣重要的地方,交給了李淵。
而楊素,早在楊廣登基之初就說過,李淵此人隱忍不發,靜水流深。
他想起了大運河修建之前,李淵突發重病,現在想來,可能是他故意生病,抗旨不遵。看來那時候,李淵就開始隱忍不發,裝成一個無用之人,隻為了等這最後的一擊。
楊廣猜的沒錯,李淵的反心或許在那時就悄悄萌發了。在李淵發現了文帝駕崩的真相後,便對隋煬帝沒有任何敬畏之心,反生厭惡。在李淵看來,一個連父親和兄弟都敢殺的人,對黎民百姓又怎麼會有仁愛之心呢?
李淵起義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太原遼山,縣令高斌廉拒不從命,反而派遣使者向隋煬帝彙報李淵造反的情況。對比,李淵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對李建成和李世民說道:“遼山守株,未足為慮。西可繞山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
李世民立馬向父親請戰,“兒子願為父分憂,掃平遼山。”
李淵欣慰的看了次子一眼,又期待地望向李建成。李建成果然不負所望,也上前請戰,“兒子願與二弟一起前往遼山。”
“甚好。”李淵也想讓自己的長子有所建樹,他點頭道,“大郎、二郎,命爾等率眾取之,除程命齎三日之糧。不克遼山,不準還師。”
“兒子領命。”兄弟二人異口同聲道。李世民已經上過好幾次戰場了,此刻顯得有些興奮。而李建成也有些憂心忡忡,畢竟他實戰經驗不足,不如弟弟有信心。
李淵扶起兩個兒子,目光略顯柔和地看向他們。剛剛李淵作為大將軍,是上級向下級發布軍令,但現在,他隻是一個父親,對兒子語重心長的囑咐道:“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人具爾瞻,鹹宜勉力。”
聽到父親勉力的話語,李建成和李世民再次跪下,李建成對李淵保證道:“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孝在焉。故從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選軍法。”
李淵欣慰道:“爾曹能爾,吾複何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