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西進京都(1 / 2)

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父子兄弟三人帶領大軍殺向霍邑,勢如破竹。沒費多少功夫,就占據了霍邑。而李淵沒有停下腳步,帶領大軍繼續攻克了臨汾郡、絳郡,於八月十五抵達了波濤洶湧的黃河岸邊。李淵站在岸邊,腳下是奔騰而去的黃河,隻要大軍渡過黃河,他們就可以進軍關中了。

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而李淵他並沒有被一時的成功衝昏頭腦,他的目標向來很清楚,劍鋒直指長安。

這時,劉文靜終於回來了,並帶來了突厥五百士兵,馬兩千匹。李淵欣慰道:“吾已及河,突厥始至。馬多人少,甚愜本懷。”

畢竟突厥人多了,糧草耗費也多。而突厥馬兒聞名天下,李淵自然更喜歡突厥良馬多,而突厥士兵少。

現在李淵手中有人有馬,還有突厥和李密的配合,皇圖霸業,近在眼前。

而這一次,和李淵對決的,是大隋名將屈突通。他是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長卿之子,幼承庭訓,自幼習武,性格剛毅。大業期間,他先後平定楊玄感叛亂,鎮壓劉迦論起義等。屈突通勇武又謹慎,與各地農民軍作戰時,雖無大勝,卻也沒有大敗過。

而現在,李淵和屈突通對上了,他們二人都是當世名將,誰勝誰敗尚未可知。

屈突通如今在河東,手中精兵不少,和李淵相距不到五十多裏,可是卻遲遲不來攻打李淵。李淵認為,這說明屈突通手下兵馬早已心生反意,不想在為隋朝效命了。

可是屈突通卻是個重情的人,他深受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皇帝的器重,且擔憂家人被牽連,怎麼可能會投降?

此時李淵手下將領建議,先不要和屈突通發生衝突,避開河東,從龍門直接渡過黃河,占據潼關,掌控關中。然而也有人認為,應該先以全軍之力,攻打屈突通。否則將來進攻長安之時,屈突通很有可能在背後捅他們一刀。

李淵和屈突通接觸過,對此人性情也有所了解。於是他道:“屈突通今在河東,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餘裏而不敢來,足驗人情不為之用。然通雖不武,久在戎行,守法懼罪,終無坐位。不妨伺便時相邀襲,宜為之備,以折要衝。通若不入關,河東自然歸我,分兵向彼,我即擊其河東。通若全兵守城,卿其絕其橋道,可謂前扼其喉,後撫其背,首尾相救,非通所堪。若不走之,必成擒矣。吾且按兵觀其進退。”

李淵打算見機行事,若屈突通不入關,李淵便率兵攻打河東。若屈突通選擇守城不出,李淵便燒了黃河索橋,斷其後路。前扼其喉,後攻其背,必能生擒屈突通。

果然,屈突通選擇了保守的那條路——堅守河東。李淵親自率領諸軍包圍了河東郡,並且分別遣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帶兵各守一方。屈突通關閉城門,堅守不出。李淵派將領輪番攻城,可惜屈突通善於守城,一時間無法攻下,戰事陷入了僵局之中。

李世民見雙方僵持不下,最先沉不住氣,想要繞開屈突通,直攻長安。可是裴寂等人依舊認為,應該先拿下河東,再圖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