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的死,讓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之間產生了一道深深的裂痕。李世民看著自己的忘年之交被殺,終於體會到何為皇權。父親不再是曾經的那個隋朝小官,他現在可以一言決生死。而自己雖為秦王,看似高高在上,卻連好友都保護不了。
天家無父子,李世民終於深深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
劉文靜死後很多天,李世民都沉浸在悲傷之中,無法自拔。長孫無垢見丈夫鬱鬱寡歡,安慰道:“劉先生若在天有靈,必定不願意看到夫君這樣消沉下去。”
李世民痛苦地說道:“若肇仁兄在天有靈,早知自己會是這樣的結局,恐怕他不會再追隨李家,共創大業。”
長孫無垢搖頭道:“劉先生那樣的大才,怎會甘於平凡,就算明知結果,也願意為了天下百姓,拚死一搏。”
李世民想起自己當年和劉文靜在太原的日子,雖然是他刻意結交,但是之後李世民發現自己和劉文靜相見恨晚。那時,劉文靜在太原郡獄,和他的一番懇談,至今記憶猶新。
劉文靜那時說道:“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李世民回想起往事,劉文靜那時所說的有“湯、武、高、光之才”的人,並不是指李淵,還是指他李世民啊。
難道……李世民內心一動,自己真能像劉文靜說的那樣,開創盛世,建立漢高、光武這樣的功業?
起義之後,劉文靜三番五次的暗示,竭力為自己爭取戰功,碾壓大哥李建成。李世民明白,劉文靜一心希望自己登上皇位,現在他去了,李世民更不能辜負摯友的期盼。
李世民在心底暗暗發誓,再也不要讓自己身邊的朋友無辜死去,再也不要像今天這般束手無策。李世民明白,想要像父親那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隻有得到那個至尊之位。為此,他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李世民的消極沒有持續多少天,收拾情緒之後,繼續為大唐征戰沙場,先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複並、汾失地。李淵本擔心李世民鬧情緒,後來發現兒子並沒有大鬧,聖心大悅,以為二郎明事理了,封官加爵,獎賞豐厚。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再次請戰,征討王世充。李淵準奏,洛陽之戰正式打響。
李世民帶著大軍,一點點逼近洛陽。唐、軍人多勢眾,河南五十餘州相繼歸降於唐,王世充不得已,寫信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猶豫不決,因為他和王世充早已決裂,而竇建德的中書侍郎劉彬卻勸道:“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舉兵臨鄭,自秋涉冬,唐兵日增,鄭地日蹙,唐強鄭弱,勢必不支,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矣。不如解仇除忿,發兵救之,夏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必矣。唐師既退,徐觀其變,若鄭可取則取之,並二國之兵,乘唐師之老,天下可取也!”
如今,李淵攻克長安稱“唐”,王世充據洛陽稱“鄭”,竇建德占河北稱“夏”,三足鼎立,宛如三國劉、曹、孫之時。如今李淵勢力最強,劉彬勸竇建德放棄舊恨,和王世充聯手打壓大唐。等打退了唐軍,他們再徐徐圖之。
竇建德雖然是個農民領袖,性情憨厚,不如李淵、王世充等人狡猾,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懂的。竇建德一聽劉彬說得有道理,立刻摒棄前嫌,發兵去救援了。
竇建德不僅出師援救,又遣其禮部侍部侍郎李、大師等詣唐,請罷洛陽之兵。秦王正和王世充打得不可開交,得知竇建德派人過來要求和談,心底暗暗發笑,他留下了來使,讓人好生招待,但對於和談一事,不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