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二次改編創作,我個人並不反感,隻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好了,但是這本書的的劇情可謂是純粹為虐而虐,任務配角方麵毫不走心,本來二次創作需要的就是充實任務,讓其不要臉譜化,但是作者‘五白’卻是為了充實一個人物,臉譜化更多人。
我不禁要問:這樣做有意義麼?
………………
說了這麼多,雖說文中的很多觀點我並不能認同,但是有些還是值得稱讚的。
比如作者在文中展現的那些黑暗麵,人性是善惡兩邊,但是人在黑屋子裏不知道外麵是白天還是黑夜,沒人會對自己的親身體驗,公眾的定論產生懷疑,大致想想眾人對“大惡人”楊戩的言語並不過分,我倒覺得也得很真實。
看了隻有一個感歎,這就是人性啊,誰也逃不過醜陋的人性,神仙亦如是。】
看的出來,這個香江大學的譚教授很仔細的讀了這本書,其中雖說是批評聲比較多,但也有一些肯定的色彩,也不能說是一棍子打死吧。
而有批評聲,自然也就有讚揚聲,一位江洲蘇灌雲縣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者李先生第一個站出來反駁了他的觀點。
【本人是灌江口文化傳承者,自古二郎的傳說都在本地流傳甚廣,每個人眼中的二郎都是不一樣的,我認為五白老師的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文中將楊戩刻畫的是非常完美,譚教授的未免就有些吹毛求疵。
…………
我認為,本書完美地塑造了一個“法律之神”,一個可歌的、可泣的、可歎的、可憐的、可惜的、可喜的楊戩躍然紙上。
世界醜陋並且黑暗,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而且本書裏的其他角色也並未像譚教授說的那麼不堪,沉香的幼稚,三聖母的任性,還有那些神仙的貪婪都很好的描寫出來了。
隻有被黑暗淹沒的人,才知道陽光有多寶貴。
隻有在黑暗中仍心存陽光的人,才能繼續堅持眼中的清澈。
這是純粹的楊戩。
純粹的楊二郎!】
說道灌雲縣,人們可能不知道是在哪,但是說道灌江口,人們可能就明白了。
作為世代都流傳著楊戩傳說的地點,其文化傳承人出來稱讚這本書是很難得的,君不見那些名著的改編創作,受到多少詬病。
經過譚教授和李先生兩人的對壘,徹底將關於這個書的話題引爆。
相比於兩者的評價,普通讀者對本書的評價就顯得主觀的多了。
對於他們來說,這特麼就是一篇虐文啊!
一時之間吐槽之聲遍布整個微博,幾乎所有看了這本書的人,無不是對於五白這個ID恨得牙癢癢,看林野每天清理那成千上萬的私信就知道了。
他根本不敢點這些私信,那是純屬折磨自己。
至於這本書的熱度,看網上的風向,自從譚教授和那位李先生互懟後,這麼長的連載時間內,楊戩一詞就沒有跌倒過前十過,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目前的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