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通知書(1 / 2)

八月的午後,炎炎烈日。皖北小縣城還是和平時一樣沒有多少生機,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農村小夥李思遠和父親李勇一起到縣城售賣自己家地裏種的西瓜。作為一個高中畢業生,本來應該在考試完了之後,參加同學聚會、出去遊玩來放鬆心情的。但是李思遠家境的情況不要允許他又那樣的想法。

李思遠的父母都是靠土地生活的農民,中國傳統農民的形象在他們身上可以得到完美的體現。中國農民的傳統品德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勤勞、樸實、默默耕耘。對土地和大自然充滿了敬畏之心。這樣的家庭也培養了李思遠,使得他身上有農村人的忠厚誠實和吃苦耐勞。但是隨著歲月的積累,辛苦的勞作還是在父母的身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記,父親的腰彎了,母親的胃病更加的嚴重了。由於父母的身體情況不是很好,每年都要把大量的錢用在醫藥上,使得本來就生活拮據的家庭更加的不堪。作為家裏的獨子,李思遠知道自己不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自己必須要承擔起家庭裏的那份責任。於是他就和父親一起做起了賣瓜的生意。雖然長時間的受到中國考試製度的摧殘,但李思遠的身體素質還是比較好的,主要得益於平時幫助家裏做農活,身體還比較健碩。生活的不易,促使李思遠更早的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以及想更早的為父母分擔生活壓力。這大概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吧。清苦的生活條件雖然可以使得李思遠更早的懂得為父母分擔壓力,但是也會使他產生自卑又極其自尊的心理。對周圍的人和事較同齡人更加的敏感。

午後,李思遠和父親拉著空的架子車走在回家的鄉間土路上。因為今天的生意比較好,很快就把西瓜賣完了。父子兩人的心情也比較好。

李思遠:“爸爸,我來拉車子,你坐在上麵休息一下吧。”

李勇:“孩子,我不累,你上來我拉著你吧”

李勇心裏帶著愧疚,他知道孩子是懂事的,沒有向家裏提出那些在他們同學眼裏很正常的要求。這個農村漢子也因為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而自責。

李思遠:“不,爸爸,還是我來吧,還有一段時間就要開學了,那時候我就沒有機會拉你了。”

說道這裏,李勇心裏市高興的,因為孩子的成績一直都很好,沒有讓他和他媽媽操過心。但心裏也是苦澀的,孩子的學費還沒有著落,這幾天他正在為這個事情發愁呢。

最後都沒有坐在車子上,父子兩個就一起回家了。心裏都裝著心事,一路上話也沒有多少。

李思遠知道自己家裏的情況,所以這段時間也比較苦悶,家裏的經濟條件不能支撐他去一個理想的學校。自己該如何選擇,是和同村的小夥伴一樣出去打工,撐起這個清苦的家庭,還是追求自己的夢想,繼續完成自己的大學夢。現在的中國農村大學生還是比較少的,很多人因為家庭教育和家庭的經濟條件,兒很早的就結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身邊有很多小夥伴在初中的時候就退學的。選擇出門打工,補貼家用。這樣的見效很快,能夠迅速的在家裏完成角色的轉變,從一個資源消費者到資源供給者。這個過程中他們覺得這是對家裏的一種責任,因為這個家為他們付出了了太多,但是他們又忍受不了父輩那樣的生活,不想像父輩那樣一輩子在土地裏拋食,盡管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帶來的衝擊顯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他們不再安於現狀,想要通過出去拚搏,換取一個機會,能夠改變命運,不同於父輩的命運。這也是廣大的農村青年的一種心裏訴求和奮鬥方向。還有一部分人,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一部分人是通過知識來進行抗爭。這部分人通過書本了解到了另一個世界,並且對此充滿向往,希望用知識搭建起通往夢想的橋梁。他們對那些外出尋找工作機會的同伴表示同情和理解,同時又為他們感到不甘,因為他們認為小夥伴失去了一個通往美好世界的機會。這也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很有氣節,而高人一等。李思遠就是這樣的人,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像其他的小夥伴那樣出苦力碰運氣,他認為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知識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