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觀畫(1 / 1)

在大一上中美史的時候,老師曾經講過清初四王。他們的山水畫在清代被奉為典範,他們提倡師古人,同時也是在師古人方麵的代表人物。我之後也在書中看到過他們的作品,可是並沒有感覺四王畫作有何出眾。直到今年去了次蘇州博物館改變了一些想法。

暑假去蘇州遊玩,蘇州博物館也在行程之中。可巧,博物館正在展覽明清時期山水畫作品。清初四王也在展覽之列,一直不明白清初四王有什麼特點的我覺得是個機會,畢竟真跡和書本上的印刷畫還是有區別。

當我進入二樓的書畫展廳的時候,被其中的一幅畫吸引了,這幅卷軸大約1米左右,寬50厘米左右,它給我的第一感覺,一座巨大的山峰聳立在我的麵前。仔細觀看這幅畫又有一種文雅柔潤,平淡飄渺的感覺。兩種感覺疊加使這幅山水畫充滿生機與靈性。而這件《仿董源山水軸》的作者是清初四王之一王鑒。

王鑒,字玄照,入清後避康熙名諱而改字圓照,號湘碧。在畫中九友中他年齡最小,王鑒入清後不仕,專心繪事,以賣畫為生。他在其傳世畫作中,取法廣泛,可他的畫作多以仿字為開頭。和四王中剩下三位一樣多仿南宗畫家,不過最讓我有感觸的不是《仿董源山水軸》。而是王鑒另一幅《仿江貫道山水軸》。

近距離觀察這幅圖軸,可以觀察到用墨濃淡的銜接比較細微。同時畫上的墨色沒有給人幹澀的感覺,而是有一種水潤的感覺(包括畫麵中最重的顏色)。丘壑深邃,細節多而不亂。樹木蒼鬱,卻沒有相同的。這幾點綜合起來使畫麵除了固有的生機還多了一種被水滋養所產生的靈氣。有種在過百年也依然水潤。想到這,腦子裏浮現出韓昂在《圖繪寶鑒續纂》中評論王鑒的山水畫:善畫山水,運筆中鋒,用墨濃潤,樹木蒼鬱而不繁,丘壑深邃而不碎,氣韻得烘染之法,皴擦無自撰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