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我在京城有了立足之地(1 / 2)

此後的事實表明,慈禧太後的遣散義和團、保護各國在大清帝國的利益、緩和國際矛盾的旨意下達後,首先在京津地區被迅速執行,英美等國紛紛表示讚賞和支持,原本劍拔弩張的國內國際局勢趨於和緩,一場利用宗教團體發動的政治運動逐漸平息。朝廷內的一幹重臣以及俄、日等國忌憚慈禧的態度和康凡與壽山的實力,已不敢輕易尋釁。而那些在大清帝國的西方傳教士們通過這場義和團運動也看到了大清國民的可畏力量,再不敢象從前那樣胡作非為,都變得規規矩矩了。這樣一來,康凡就達到了當初的目的:以戰爭換取和平,以武力展示實力,贏得發展時間,拓展發展空間。

“以你現在的實力何苦如此處心積慮。”朱迪說道。

康凡一愣,“你的意思是讓我鏟除攔路虎?”

朱迪笑笑,說道:“我隻是看你太累,隨便說說而已。該怎麼做你自己看著辦。”

康凡明白朱迪的意思,但他並沒打算這樣做。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大清帝國由於國內太平天國運動的損耗和外來強敵的侵略,國力日衰,中國各族人民逐漸失去了對滿族大清朝廷的信心,各個地方勢力也已顯示出分庭割據的苗頭,曆經30多年的洋務運動造就的結果是國民經濟幾乎全被西方買辦資本所掌握,大清朝廷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有效控製,發揮不出中央政府應該發揮的權力中心作用。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由於滿族大清朝廷自身極端的腐敗無能造成的,並且本來隻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的滿族卻統治了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達兩個半世紀!滿族人幾乎全部靠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人民養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有官可做還能去欺壓各族人民也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卻無法保家衛國、為民造福,反而是割地賠款、禍國殃民,這是什麼道理?!因此造成漢族人民與滿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已不可化解。所以,以光緒皇帝為首的滿族統治集團根本無力集聚舉國之力去應對這場戰爭,加上滿族統治集團消極避戰,由滿族人組成的八旗兵基本上沒有參戰,投入作戰的主要力量隻是漢族大臣李鴻章的漢族地方武裝力量--淮軍和北洋水師而已。讓這些漢族官兵去為滿族統治集團賣命,本身就隻是滿族統治集團的一廂情願。而李鴻章由於自身能力的欠缺以及保存自身實力的私心,缺乏為大清朝廷效命的堅定決心,直接導致參戰的大部分淮軍官兵將無戰心、兵無鬥誌。再者,全國其他的漢族封疆大吏們的情操連李鴻章還不如,至少李鴻章還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而他的腦海中也應該是有一個“大中國”也就是中國各族人民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的,無奈身單力孤,更是無法號召全國其他數量龐大的陸軍和海軍充分參戰,導致大清帝國本來相比於日本來說極其巨大的戰爭資源根本沒有被調動起來去一致對外,讓國力遠差自己的日本取得了連日本人都感到費解的戰爭勝利!這也是康凡在回答光緒皇帝甲午戰爭的敗因時刻意沒有明說的一個原因。但康凡也明白,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如果推翻現在的大清朝廷,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有另一個合適的政權去統領全國,政權不能順延,做為當代中國中央政府的大清朝廷必將徹底失去對地方的控製,內亂將不可避免。而一旦爆發內亂,在當今世界強國急欲瓜分中國的形勢下,那可真是要落得國之不國、任人宰割的地步了。盡管現時的大清朝廷腐敗無能,但畢竟是被中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可的中央政府也就是權力中心,起碼能夠在表麵上形成一個舉國統一、民族共存的態勢。隻要自己能夠得到大清朝廷的信任和支持,給予自己發展和壯大自身實力的機遇,待時機成熟,保家衛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此刻,遠遠望去,一輪紅彤彤的夕陽懸在京城巍峨的城樓上方,在輕薄的晚霞中漸漸落下去,駕駛室裏被染成一片金黃。

“好美!”朱迪倚靠在康凡身上,頗為神往地感歎。

康凡不無惋惜地說道:“可惜天馬上就要黑了。”

慈禧太後要求康凡在京城近郊建設晉軍駐軍基地並象征性的撥付了一筆資金,預借助晉軍在增強京城防衛的同時發揮震懾和約束自己越來越難以控製的朝中各派勢力的作用。在此之前,康凡已經在京郊南口鎮一帶選中了一個晉軍的臨時宿營地,接到這個諭令後,隨即就把該營地選定為基地所在地。這是一處位於燕山腳下的寬闊的衝積穀地,一條小河從燕山深處流出,出穀地後,順山腳向東而去。周邊山清水秀,樹林、灌木密布,京太鐵路從北邊山下而過,伸入京城後沿東南方向拐向天津,交通便利。之後,從山西征調的晉軍工兵部隊和推土機、拖拉機、挖掘機、運輸汽車等新式工程機械陸續由火車運來,首先建成了一個火車站。火車站竣工後,鋼材、水泥、木材和磚瓦等建築材料以及人員、設備和物資等通過鐵路源源不斷的從山西送到,大規模的基地建設隨之展開,取名為南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