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半島位於蘇伊士運河東岸,夾在埃及本土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亞洲和非洲大陸,北臨地中海,南瀕紅海,總麵積6萬多平方公裏。半島上高峰林立、丘陵起伏、沙丘廣布,是一塊幹燥炎熱、植被稀少的陸地。空降兵建立的空降場位於西奈半島南部瀕海地區,說是空降場,其實隻是一塊平整過了的開闊地而已,長度隻夠起降中型的“天鷹-乙”戰機,開闊地四周是一片低矮岩石山地域,易守難攻。為了堅守住這個意義重大的空降場,先遣部隊充分利用地勢之利,使用成型裝甲鋼板掩體沿空降場周邊山地修建了大量的機槍火力點和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發射點以及長長的戰壕,在進駐空降場的8架陸航“天鷹-乙”戰機的空中火力支援下打退了聯軍一波又一波的瘋狂進攻。戰鬥激烈時,整個空降場防禦陣地上都是07式通用機槍和82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等這些遠射程武器的吼聲,間或還能聽到07式狙擊步槍的單發射擊聲,單兵手中的12式自動步槍、02式衝鋒槍和自動手槍根本就沒有開火的機會。彈藥消耗和槍炮磨損如此之大,以至於幾乎所有的單兵都成了機槍手和炮手的彈藥供應者、槍炮修理者。“大鵬”軍用運輸機不停的飛臨空降場上空,將大量彈藥和新的槍炮以及援兵空投下來,每當有降落傘落地,等待的官兵們就一擁而上,扛起彈藥箱或是武器便跑,直接送上陣地投入戰鬥,根本沒人去理會剛剛落地的援兵們。
“長官,我們的戰鬥位置在哪個方向?”援兵們揪住一名軍官著急的發問。
軍官這樣回答他們:“周圍都是戰場。小夥子們,去幹吧!”
陣地上槍炮聲響成一片,聽不到一絲間隔。敵我雙方對射的槍炮火網交織在一起,曳光彈劃出的弧光、炮彈爆炸的閃光、炸起的土壤和石塊以及濃重的硝煙籠罩了整個陣地。聯軍在重炮火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盡管陸航的8架“天鷹-乙”戰機一架接著一架的起飛、攻擊、返航、降落、再起飛、再攻擊,摧毀了一門門的聯軍重炮,但聯軍也是迅速的補充,一直保持著對空降兵陣地的炮火壓製。空降兵官兵在敵方凶猛的炮火中奮不顧身的抗擊敵軍裝甲兵、步兵如潮水一般的進攻,傷亡官兵在不斷增加,陣地各處官兵們聲嘶力竭的呼喊醫護兵的的吼聲此起彼伏。82無後坐力炮炮手從“天兵”戰車上卸下火炮,改用肩扛射擊方式以更方便靈活的打擊敵軍的坦克、裝甲車或是集群的步兵,炮身由於連續發射了過多的炮彈而變得滾燙,但炮手們寧可被燙得皮開肉綻也不放過打擊敵人的時機;82迫擊炮炮手也是同樣不停的裝彈射擊,炮筒都打紅了,但炮手們舍不得喝掉那些珍貴的瓶裝水,忍著幹渴,將水都澆到炮筒上用以降溫甚至是直接對著炮筒撒尿;機槍手都是連發速射,打紅了一根槍管再換一根槍管,常常是還未等之前換下的槍管徹底冷卻,剛換上的這根就又打紅了。戰壕中、掩體裏盡是堆放在空彈殼堆上的陣亡官兵的遺體,但空彈殼還是不斷的落下來,漸漸掩埋住了這些陣亡官兵們的遺體,還沒有凝固的鮮血在彈殼堆的縫隙中汩汩流淌…這裏沒有躺倒的傷員,隻要不死,隻要能動,官兵們就都在盡著自己的餘力!
3架“天鷹-乙”戰機在戰鬥中被聯軍的地麵高射火力擊傷,雖然堅持著飛回了空降場,但已無法繼續出擊了。其中一架受傷最重的戰機幾乎是象一塊石頭般的從空中栽下來,重重的砸向跑道,摔成一堆奇形怪狀的物事!幸好“天鷹-乙”戰機的裝甲座艙足夠堅固,2名機組成員都活了下來。這些失去武器的機組成員們紛紛衝上陣地,也要加入地麵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