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 善舉之難(1 / 2)

方姨帶三個女孩進裏屋梳洗一番,出來時,三人已經很是有模有樣了。

女孩畢竟比男孩好養,三人坐在飯桌旁,雖然饑腸轆轆,卻也隻是細嚼慢咽,並不貪食。

方姨掃一眼院外的兩個男孩,她臉上笑容依舊,但眼中隱隱流露出一絲無奈。

俗言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一個半大小子若放開肚皮吃,足可抵屋內一桌人的飯量,耕田種地又幫不上多大的忙,得養至少兩年才能漸漸養成壯勞力,一下子收養兩個半大小子,這可不是一般人家承受得起的。

方姨反複看門外的二人,偶爾歎口氣,一頓飯沒顧得上吃幾口,最後匆匆放下碗筷,給二人每人送去了一碗粥、一張餅,之後便一人獨自出了門。

新收留的三個女孩像小女人一樣,一番收收撿撿,家裏立馬變得整整潔潔了。不用說,方姨添了三個好幫手。

“娘肯定是到小叔家借糧去了,可小叔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呀。”晴兒的小臉上透著大人一般的憂鬱。

“晴兒妹妹,家裏除種地之外,便無別的活路麼?”過去在王府,朱祁銘何曾為衣食住行發過愁?父王身為親王,金冊金寶,年俸萬石,手指縫裏稍稍漏一點,便足夠升鬥小民百輩子的用度了!眼前這個農家想要行善,卻不得不為幾鬥米折腰。求人不如求己,他在想:能不能為方姨做點什麼。

“莊戶人家,哪有別的路可走,要是爹回來,或許還能靠狩獵多條生路。”在晴兒的印象中,爹娘一年到頭隻為種田、狩獵忙碌著,除此之外,她真不知道世上還有什麼營生能管人穿衣吃飯。

小駒見二人說得熱鬧,便嘰嘰咕咕自言自語湊過來,靠在朱祁銘肩上,頭卻往外歪,一副想要套近乎又要端架子的模樣。

“小駒,你方才吃了五個麥餅,還餓不餓?”朱祁銘決定逗逗這個吃貨玩玩。

“那是······高粱餅。”小駒的笑中帶有一絲鄙視的味道。

“麥餅!”

“高粱餅!”

僵持中,朱祁銘扭頭望向晴兒,晴兒給了他一個同情的眼神,不無遺憾地道:“真的是高粱餅。”

朱祁銘立馬陷入了深深的尷尬之中。自己已經十歲了,見識居然不及一個拖著鼻涕路都走不穩的三歲小屁孩!

好在方姨的三個新女兒圍了過來,一席閑話後,朱祁銘便把方才的尷尬當作童趣收藏了。

閑談中,朱祁銘得知那個最大的女孩叫念青,今年十二歲;次大的女孩叫翠兒,今年十一歲;最小的女孩叫小紅,年方九歲。三人的家都是於宣德年間“移民實邊”時從山東遷移過來的。

他還得知盧家村位於保安州最北邊,已經屬於虜患難以波及的安全地帶了。

這時,方姨回來了,臉色有些落寞,顯然借糧未能如願。門外兩個小子隻遠遠望了方姨一眼,便神色黯然地垂下了頭。

附近各村許多人家都收留了逃難來的小孩,負責管理戶口的裏長自然要出麵看看情形,順便勸人行善。當年近五旬的裏長出現在方姨家中時,朱祁銘深深看了那人一眼。

基層治理是古代中國的千古難題,大明尤其如此。十戶一甲首,一百一十戶一裏長,裏甲並非以選賢任能的方式產生,而是由納糧最多的人直接出任。裏甲不在官與吏之列,不屬於官府編製,卻承擔著官府的延伸職責,有權亦有牟利空間,很容易形成被朝廷忽略的灰色地帶,加上裏甲本來就屬於豪戶,隻要稍生邪念,就會漸漸演化成魚肉鄉裏的地方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