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五章 距離(1 / 2)

入宮十日,朱祁銘漸從疲憊與哀戚的心境中擺脫出來。

今日就要進學了,但從皇上那邊傳來的消息令人不安。梁崗倒是順利接任了越府護衛軍指揮使一職,而牛三、蔣乙的擢升,方姨的冊封,荀良的授銜卻被擱置了下來,說是朝中大臣對此起了爭議。

因爭議而枉顧天子的一言九鼎,這樣的托詞顯然不能令人信服。若是任命擢升文官,朝中重臣的異議自然是非同小可。大明文官的任用遵循的是“廷推”製度,由大臣們協商後推出數名人選,皇上從中圈定一人任職。如皇上對大臣們舉薦的人選都不滿意,也可都不用,這時大臣們或重新推舉新的人選,或與皇上僵持。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下,皇上有“一票否決權”,但無“一票通過權”,君權受到極大的抑製。皇上對自己看中的人也不是不能直接任命,他可動用所謂“中旨”的權力,直接任命文官,不過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因為被皇上直接任命的官員根本就不敢接旨,接旨的話此官就會成為萬人厭惡的臭狗屎,不出三日就得辭官!

從這重意義上講,明代的文官任用製度是相當民主的,姑且不論利益集團小範圍內的民主是否有利於治國理政,單憑這種臣權製約君權的進步意義,就不能把明代與清代混在一起,說什麼“君主集權製的加強”之類的屁話,因此,現代曆史教科書上對明代曆史的表述是很值得商榷的,明代充其量隻能說它強化了“中央集權製”。

閑話少敘,回到令朱祁銘糾結的事情上來。牛三、蔣乙是軍職,對軍職的黜陟,皇上還是具有絕對權威的;而給方姨誥命一事涉及內宮製度,要有異議也是言官的事,還輪不到朝中大臣多嘴。所以,皇上親口允諾的事中途被擱置下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皇上自己的心思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對此,太皇太後雖有些不樂,但她顯然是想給皇帝提供一片日益自由的天空,故而對皇帝的心思不願置評,更不願出麵幹預,隻是一個勁地叮囑朱祁銘:“不必多說,也不必多想,好好進學,把耽誤的學業趕緊補回來,等哪天你才學出眾了,皇祖母再考你。”

朱祁銘明白,太皇太後口中的“再考你”,仍是在延續以往的故事,其意義非同小可,那是一條助他躋身廟堂之上的終南捷徑!隻是太皇太後還是小看了她的孫兒,這些年朱祁銘並未閑著,他已經憑借他過人的天賦與勤勉,做了充足的準備,不過,做足功課的朱祁銘還不到張揚的時候,如今,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而後漸入佳境,慢慢迎來精彩紛呈的輝煌時刻。

一旁的常德公主當然不會浪費充大人的機會,跟著太皇太後扮起了語重心長,“祁銘啊,紫禁城是個禮儀周全的地方,你可一定要謹言慎行,千萬別行差踏錯!”

謹言慎行?朱祁銘不敢苟同,在裝深沉的小皇帝麵前,一個年齡更小的王子跟著裝深沉,那隻會自討沒趣!一心等著親政的皇上說不定早受夠了各種羈絆,他的深沉就是對那些羈絆的無聲抗拒!

朱祁銘盡管心中不服,但還是衝常德公主點點頭,常德公主見狀非常的受用,“真乖!走,祁銘,我送你去南苑。”

“那可不行!”太皇太後阻止道:“南苑那邊有外臣出入,你哪能拋頭露麵?祁銘,你隨內侍去南苑。”

······

那處廢棄的宮殿叫慶元殿,早年間是供天子臨朝前歇息的偏殿,後因華蓋殿、謹身殿經常閑置著,其規模又遠勝於慶元殿,曆朝天子偏愛大殿的恢弘氣派,習慣於在華蓋殿或謹身殿歇息,久而久之就把慶元殿這樣的小殿給淡忘了。

置身其間,朱祁銘暗自將慶元殿與越府學堂做了一番比較。若論規模,則慶元殿還比不上王府學堂;若論建築規製與室內陳設,則越府學堂遠在慶元殿之下。

何止越府學堂,即便是越府三殿也難望慶元殿項背!畢竟是天家宮殿,龍禦之地,那分氣派遠非天下殿宇可比。

正殿自然不會對一個王子隨意開放,故而進學的地方就選在了後殿,空間不大,但窗明幾淨,且與其它殿宇距離較遠,隔窗可望南花苑,倒是個不錯的進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