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期待無聲(1 / 2)

商懷英入內,快步至禦座前行大禮,“啟稟陛下,越王於北境兩次截擊韃賊,共斬首一百一十五級,未放跑一名韃賊。”

皇上直直地站起身來,滿臉的喜色中夾雜著一絲疑惑,良久後才說了句“平身”。

殿中百官更是齊齊一震,就見許多人在茫然對眼,那分疑惑全寫在臉上,顯得十分的誇張,如突然見到太陽從西邊出來一般。

“越王帶去的親衛軍、越府護衛軍還剩多少?”行在兵部尚書王驥茫然道。

商懷英望了王驥一眼,轉向皇上道:“啟稟陛下,親衛軍、越府護衛軍戰歿七人,另有十餘人受傷。”

什麼!僅死七人?於久經沙場的王驥而言,親衛軍、護衛軍戰損交換比如此低,這意味著什麼,他自然心知肚明,當年他率大軍征剿已成驚弓之鳥的韃靼餘部時,那分血腥依然曆曆在目,明軍死傷慘重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稍楞片刻,王驥臉上泛起由衷的欣慰之色,“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百官齊齊躬身道。

少年天子首次在社稷大事上乾綱獨斷,其聖明之處已得到了完美的印證,皇上自然是喜不自勝。不過,瓦剌不可戰勝的神話已被打破,這讓他忽然淡忘了進剿思任發一事,心思全落在了瓦剌頭上,蟄伏的豪情被重新喚醒。“越王未班師,是想再度奏凱麼?”

“陛下聖明!”商懷英躬身道:“陛下,隻是越王那邊糧草不濟,還請陛下下旨調度。”

“此事不難,保安州那邊糧草充足。”皇上緩步走下禦台,“哦,親衛軍戰績如何?”

“啟稟陛下,千戶蔣乙率眾斬殺韃賊五人,副千戶趙崗率眾斬殺二十一名韃賊。”

皇上微微一愣,旋即開懷大笑。

征討思任發的戰爭史稱“麓川之役”,此刻,這場備受後世詬病的無聊之戰突然被皇上擱置在一邊,對此,文武百官作聲不得,王振卻選在這個時候開了口:“陛下,去年黔國公率雲南大軍進剿思任發賊眾,讓賊首僥幸脫逃,殊為可惜。而今陛下親自點兵點將,定能畢其功於一役,讓思任發伏法。”

王振的心思不難理解:大明要想振軍出境重創瓦剌大軍,此事難度極大,而征討思任發這樣東躲西藏的流寇則不難,一旦獲勝,便能彰顯天子的文治武功,且勝利的榮耀全歸天子所獨有,並無一個親王從中分輝,故而麓川之役的軍事意義不大,政治意義卻不容小視。

許多史官都有刻意醜化宦官之嫌,後人須客觀甄別史料,方能對許多曆史事件作出合乎邏輯的梳理。就拿王振來說吧,他身為天子家奴,自然是護主心切,預政的初衷或許源於對天子的一片忠誠。至於權勢熏天之後,私欲隨即泛濫,隻能另當別論,內臣與外臣莫不如此。

皇上似乎接受到了王振的忠誠,深望王振一眼,“先生,此事不急。”

先生?就見百官中有人暗自撇嘴。

那邊沉默已久的楊溥將頭伸向一臉落寞的楊榮耳邊,叫上了他的字,“勉仁兄,越王帶著五百親衛軍,還有一個商懷英,換作是別人,能防範周全已是難得,而越王不止於此,把各懷其心的人捏在一起,力氣全用在一致對外上,就憑這分才智,也該讓你、我二人由衷地歎服。”舉目看向王振,將語音降得極低,“眼前的這位心眼太多,又把心思用在了百官頭上,他才是真正難以對付的人。”

楊榮淡然看了楊溥一眼,舉步朝皇上那邊走去,臨行前似乎還輕輕甩了一下衣袖。

“陛下,臣請致仕。”

殿中洋溢著濃濃的喜氣,故而楊榮的貿然請辭極不應景,皇上聞言一愣,緩緩道:“楊卿乃朕的股肱之臣,輔政多年,勞苦功高,朕若有疏失,楊卿不妨直言,何故棄朕而去?”

楊榮微微垂首,目光倏然一亮,旋即趨於黯淡,屈膝跪於地上,“臣叩謝陛下垂憐之恩。臣離鄉多年,久未回還,臣懇請回鄉掃墓祭祖,望陛下恩準。”

皇上扶起楊榮,眼中帶分笑意,臉色卻顯得淡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既如此,朕豈能枉顧卿之厚德?準奏!”

王振朝楊榮投來意味複雜的一瞥,在楊榮陛辭後默默走出武英殿的那一瞬間,百官紛紛扭頭望向楊榮腦後透著滄桑的幾縷散發,片刻後,門外已是漫天飛雪,掩住了一個踽踽獨行的背影,似在宣告一個時代的正式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