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節 又一個奇思妙想(1 / 2)

少東家連連點頭,“做的做的。”

清露又不說話了。

少東家連忙問,“姑娘這馬車,可是也與旁人的不同?”

清露遲疑地點了點頭。

少東家連忙說,“那不如,這圖樣也賣給我吧。”

清露還是凝眉不語。

少東家有點急了,“姑娘可是對方才這些東西的價格不滿意。”

清露直接說,“你先讓我想想。”實際上是,她還沒想好到底該怎麼辦。

清露看著桌子上的那幾張圖樣發呆。

少東家湊到程一針身邊說了不少的好話,期望著程一針能為他在清露麵前美言幾句。

程一針就是不肯吐口,他算是看出來了,清露精明著呢,他根本就做不了清露的主,還是少言為妙。

而這時清露終於開口了,“這馬車的圖樣和與方才的那些不同啊,除非拆了馬車去看,否則是沒人能發現其中的端倪的!”她想出辦法來了。

“那,那這價格……”少東家一咬牙,“那就給姑娘兩千兩銀子如何?”馬車和家俱不一樣,磨損得比較快,銷量也大。

清露搖頭。

少東家將價格加到了三千兩。

清露倒也不貪心,隻是說,“我信得過少東家的人品,而且這東西反正也要在少東家這裏做,到時候少東家就看著給價吧!”然後才細細地說了起來。

這時的馬車是這樣的,一根軸掛著兩個大木頭輪子,輪子的大小和馬匹的數量,決定了載重量和軸的粗細,軸上麵是一塊木板,如果是拉貨的,這輛車就完工了,如果是載人的,就在這木板上扣個封閉的棚子,棚子的大小、形狀和裝飾因人喜好和家境而異。

清露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減震,可這時沒有彈簧和橡膠輪胎,這個問題很不好解決,隨後她想起了她前世看過的一個帖子,大家在上麵爭論,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四輪馬車的問題,很激烈,其中就提到了減震的事,有人說,西方的馬車是懸掛式的,所以減震比較好。

這啟發了清露,而且她記得當時西方人用的是牛皮條,這種東西並不罕見,接著,她看到了自己畫的蹦蹦床,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清露的解決方法是,不利用馬車板,而是單獨做一個帶底的完整車廂,說穿了就是個大木盒子,為了固定這個車廂,在車板上打四根立柱,可以是鐵也可以是木製的,立柱不是圓形的而是直角型的,隻固定前後左右,卻不固定上下,立柱底部和頂部再打橫梁,橫梁像蹦蹦床一樣打孔,上下分別固定兩張用牛皮條結成的網,這樣車廂就懸空了,減震效果一定能不錯。

車廂底和頂的外部加上裝飾物,“秘密”就被掩蓋了起來,可以有效地杜絕了仿製。

“我還想在車廂的裏麵再另外鋪上一層軟木。”清露說,她對前世用過的軟木地板記憶猶新,那種腳感著實不錯,天冷的時候躺在上麵睡覺還挺保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