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後來,清露才知道,絕產的縣都是他們所在的望山縣周邊的,可以說,他們的生活區域正是最重的災區,而她此時的“貪財”之舉,不知道挽救了多少窮苦人的生命。
清露還是有些不解,“既然受災的麵積不大,那為何不從外麵運些糧進來呢?”遠的不說,就是他們所在的這個府,就有三十多個縣,連減產的都算上,災區也不到十個縣。
秦懷恩點頭道,“運了,所以糧食漲價了。”並不是整個府都缺糧,若不然秦大川怎麼會想到去府城“躲災”呢?
通過這陣子收糧,清露也明白,山路難行,如果再加上惡劣氣候造成的冰雪路麵,這運費真是價格不菲。
可現在,在路尚未難走之前,糧價就已經上漲了,不管是什麼人用什麼方法造成的,都從客觀上讓災區內的存糧增加了,還是在一年當中糧價最便宜的時候存的。
所以,清露對這時糧食漲價是喜聞樂見的,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
可有些人,卻沒有這樣的眼光和心胸。
這時最想不開的,莫過於那些開糧鋪子的小糧商了,他們怎麼都想不明白,明明今年年成這麼好,為什麼在往年稅收之後的收糧備貨的黃金季節中,他們怎麼都收不上糧來了呢?!
提高收購價格嗎?他們心裏不平衡——糧價漲得莫名其妙不說,這時的城裏糧鋪的賣價還沒提高,利潤明顯被攤薄了。
不提高嗎?生意總不能不做了。
更可怕的是,就算提高了,糧食還是沒有。
對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的幹脆減少了存貨,看看情況再說,有的則多賣些當地不常見的品種,這樣的話價格和利潤還是一樣的,還有的,就從外地進貨了,反正本地進也不便宜。
旁人的事都和清露沒關係,但秦家因此攪鬧了一場,清露還是很關注的。
秦懷義經營的秦家的三個鋪子,分別是:山貨、雜貨和糧食。
前陣子秦懷義的山貨鋪子在清露手裏吃了大虧,秦懷義已經不指望秦家在山貨買賣上幫他什麼了,但糧鋪子還是需要的。
可薑氏的看法不一樣,“二郎,你真覺得和爹繼續來往是上策?要叫我說,咱們還不如離家裏人遠著點,免得最後沾不到便宜還受牽連!”實際上在清露成親時,他們已經這麼做了,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沒再吃虧。
秦懷義對此深以為然,所以今年他原本沒打算到秦家來收糧,甚至還等著秦大川主動來找他。
以往,秦家收上來的糧基本上就夠秦懷義賣一年的了,這其中包括地租和稅——秦家一向是用銀子繳稅的。
收糧用大鬥,賣糧用小鬥,無論是佃戶還是親生兒子,秦大川都習慣性地扒層皮,這也是薑氏不願意和秦家打交道,並一心想昧下秦大川紅利銀子的原因——上行下效嘛,秦家的門風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