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打貿易戰先從玉米和大豆入手,就是這個原因。
袁定洋問過楊順:“你不急著研究麥和水稻,是不是因為沒有糧食危機?”
楊順回答道:“袁老研究了一輩子的水稻,也隻是解決了國內的糧食需求,並沒有影響世界糧食格局,如果我研究麥和糧食,要想成為全世界的糧食話事人,恐怕也要幾十年的時間,所以,我隻能從最迫切的大豆和玉米開始,主糧留在後麵慢慢解決。”
袁定洋表示理解,父親研究了一輩子的水稻,他也可以研究一輩子水稻,當然,現在他是楊順的屬下,所有的榮譽將屬於楊順,袁家注定了就是曆史。
當曆史也不錯,至少我們曾經輝煌過,曆史會記住父親的名字,袁定洋心想,這就叫傳承。
另外,他還在想,恐怕讓楊順積極進入水稻和麥主糧行業的,隻有“糧食危機”了。
糧食怎麼才能危機?
全球性的糧食短缺,產量銳減,價格暴漲,這都是糧食危機,最大的可能就是災人禍。
先人禍,必然是戰爭,但可能性不大,比方這次華夏和鎂國貿易戰,也是雙方各自退讓一步,相互克製,都不想挑起軍事戰爭,打仗會死人的,地球經不起幾個超級大國的戰爭。
那就必須是災了,比如全球性的環境變化,導致全球糧食減產。
但災這方麵問題也不大,因為全球溫室效應還沒有出現,就算有台風,寒流,隻會影響一些海岸國家,從曆史上看,再惡劣的災下,世界糧食儲量也不會減產50%這麼誇張。
袁定洋想來想去,如果把華夏喜歡儲糧的習慣算進去,其實短時間內並不會太擔心華夏出現糧食危機,最多也就是糧價暴漲一倍,但不會出現當年的“叁年自然災害”那種情況。
一句額外話,起糧食儲備,華夏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是個例外,華夏人就愛往家裏存糧,全世界總共的存糧總量大約是8億噸,華夏就存了接近4億噸,全球第一,而鎂國存糧隻有14億噸。
華夏一直將糧食作為戰略儲備,領導們有各式各樣的考慮,每年庫存那麼多,每年千億級別的維護費用,這錢也是國家財政掏出來的,每年都有收糧的硬指標,有時候一屯就是幾年不賣,寧可爛在糧庫裏,也不會低價出口。
這個問題很敏感,就和以前聊海落因一樣,每年邊境繳獲千億美元的海落因,全都是寧可銷毀,而不會用於高端麻醉劑醫藥市場。
袁定洋操完心,很快將儲糧的想法拋諸腦後,繼續上他的課,搞他的科研。
………………
………………
張琦早上起床,頭有點疼,看到自己換了一身幹淨睡衣,就知道是老婆幫他的忙,昨晚上他喝醉了,根本就不記得換衣服這件事。
“老張,起來吃麵,要遲到了。”
老婆在外麵喊著,房子是一室一廳的老公寓,廚房很。
但勤儉持家的華夏女性很擅長打理這些,甚至還在陽台上給兒子搭好一個四平米的單人房間,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直到兒子前年上大學才搬走,日子雖然清苦,但平淡溫馨。
張琦走出來,頭出乎意料的疼,以前也有宿醉,但沒疼的這麼厲害。
老了,老了,人過40,身體大不如以前了,張琦歎息。
老婆是華夏北方人,擅長麵食,在家做早餐省錢又健康,一大碗麵條,放入昨沒吃完的肉絲,再打兩個雞蛋,倒一杯牛奶,一上午的膳食營養全夠了。
張琦呼啦呼啦吃下去,收拾收拾,準備上班。
可是一通國內的電話打過來,是張琦的弟弟張佑:“哥,你快點回來,爸快不行了!”
如同雷擊,震得張琦身體一軟,好不容易問清楚,掛斷電話,兩口子麵麵相覷,哀愁盡上心頭。
張琦喃喃道:“我要回去,現在就回去。”
老婆問道:“你能請到假嗎?”
張琦失神落魄:“請不到假也要回去,我就這一個爸爸,沒在爸爸身邊盡孝照顧他是我的錯,我不能在他走的時候還不在身邊。”
老婆明白了:“我去訂機票,借錢,你和領導好好,爭取能保留工作。”
保留工作是不可能的,一走肯定就是十來,多的是人想要這份工作。
到了10點左右,兩口子趕到舊金山機場,他們買到了下午1點飛往港島的航班,大約在晚上7點抵達港島,再轉機飛往胡建,他們的老家在一個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