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站在飛來峰的山腳下就感覺渾身舒服,似乎凡塵盡去,煩心歸寧,付庸、上官芸萱、幽冥三人和普通遊客一樣買票進入靈隱寺景區,他們首先看到的是飛來峰。
作為禪宗五山之首,飛來峰石刻造像是華夏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這些雕琢於石灰岩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朝,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951年(北漢乾祐四年)所造。而盧舍那佛會浮雕造像則是北宋造像藝術精品。
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大肚彌勒和18羅漢群像,此為飛來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國內最早的大肚彌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動傳神,坐於佛龕中的大肚彌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數珠,袒胸鼓腹而開懷大笑,將“容天下難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周圍並環十八羅漢,也是神情各異,細致生動。元代的100餘尊漢、藏風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體態窈窕,為佛教藝術之鴻寶。
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僅存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最南端一個叫青林洞,洞內有石床、手掌印,傳說石床為“濟公床”,後掌印為 “濟公手掌印”。此外, 還有玉乳洞、龍弘洞、 射旭洞等。
將近一個小時的徒步跋涉,幾人終於站立在靈隱寺麵前,氣派宏偉,沐浴在陽光下的靈隱寺,顯示著無以倫比的莊嚴和凝重,微風中,隱隱能聽到鍾聲梵音,還能聞到樹木的清香和檀香的氣息,付庸和幽冥二人狠狠的吸了口久違的氣息,順階梯而上,身邊的遊客上上下下,臉上都帶著幾分興奮和裝出來的肅穆。
就在上官芸萱再次買過票準備踏入山門之時卻發現,付庸回首觀望將靈隱寺藏在深山之中的山林景色。
隨著他的目光,上官芸萱被階梯下一個朝聖者吸引,這個朝聖者三步一拜,五步一叩。那雙手雙腳和頭部碰撞地麵之聲,向世人闡述著什麼叫五體投地,身上破爛的衣服和磨破不知道多少層手皮的雙手似乎在默默的闡述它們經曆過的路程和歲月,朝聖者視身邊好奇的人們如空氣,繼續著他的信念和理想,虔誠地順著階梯前進,而被他經過的空間和時間都好像停止了,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去譏笑,那雙手和額頭觸地的咚咚聲,敲擊著大家的心靈。
上官芸萱研究過幾天佛法,但那是為了學習佛、道、儒的辯證思想和教義理念,越是了解,她就越是沒有宗教信仰,因此看到如此虔誠的存在,她略帶消極的說:“都不知道這個朝聖者是執著還是頑固,為完全沒有結果的信仰摧殘身體,精神層次再高又有何用?”
付庸微笑搖頭,麵露尊重,神情肅穆的歎了句:“芸萱,你消極了!人隻有確定了自己的信仰,生命才會擁有靈光,生命的意義才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被賦予一種永恒不滅的精神。”
上官芸萱不置可否的笑笑,沒有辯解,佛家有雲: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那自己又何必去爭呢?
站在一旁的幽冥對於兩人的談話沒有絲毫的興趣,他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朝聖者朝拜的姿勢和落地的身體協調性上,還有他散發出的力度,越認真看,幽冥的神情越嚴肅,眼神隨著朝聖者的動作不斷的飄動。
在兩人相距不到十米左右距離的時候,幽冥和朝聖者的眼神微微對碰,彼此都感覺到眼神後麵存在的力量,心神都一頓,幽冥嘴唇輕輕開啟,低聲的說出兩個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