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鬼鬧衙門(1 / 3)

且說古榆城接連發生入夜破門奸淫良家婦女和蒙麵搶劫的案子,土豪商紳集各方之議,聯名向衙門舉案,請求通判緝拿害群之馬,還良民以平安。

這一日,李四召來各界名流,共商域治之事。十幾名城鄉名流集於公堂,愁眉苦臉,一派乞求救世主的樣子,眼巴巴地盼望通判想出高招來。

“本官應當為民分憂解愁,自到古榆,晝夜操勞,然事倍功半啊!我就想,這人之心要是變好了,一切就會變好。可是人總是嘴上說的,和心裏想的不一樣,所以好人和壞人難以分辨。於是,人人也就缺少安居感。從古到今,先賢治國治民,先治其心,心正則禍事消啊!本官準備在城南修建一所學堂,掃除頑愚;在城東南擴修文廟,規範人心。這是繁榮城鄉,惠至現在,福及子孫之壯舉,對在座諸公,也不無益處。不知諸公之見與我所思如何?”李四仰靠在坐椅上,用逼人的目光審視著麵前的人們。

“那當然是千秋萬代的好事了。”商紳吳老八伸出左手,樹起大母指稱讚道。

“通判大人高明。這草原如混沌之初,大人之舉必將如清風驕陽,一掃草原之朦朧啊!我讚成!”開染房的赤大缸附和著說。

其餘的人,或高聲,或低聲,表示李四之舉,是必然之舉,可行之舉。

李四見無異議,說道:“諸公僅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做好事,並不容易啊!本官一頂烏紗,兩袖清風,初來古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呀。修學堂、擴廟宇,所需銀倆,當從何出呢?”

“唉喲,這,這可是硬頭貨呀”不知誰小聲說了一句,於是再無人吱聲,滿屋如死水一般。

李四見無人吭聲,說:“本官所辦事,要本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精神,在這地麵上的人,隻要吃喝拉撤睡,我想就應該有物獻物,有錢獻錢。沒錢沒物,就出人力。商賈地富,應勇躍捐贈。我這裏準備了大紅綢子,諸公如若覺得不無不妥,請把各自捐贈銀倆寫上,本官將根據財力,為諸公效力。請!”李四根本沒有了協商口吻。

張三把早已備好的紅綢鋪到公堂的辦案桌子上,又把筆墨放到紅綢子布旁,衝先前帶頭讚譽李四之舉的那兩位說:“請先生先試筆!”

吳老八知道:這錢是非捐不可了,自古官攤之事是推辭不了的。自己捐多少呢?多了,吃虧;少了,丟臉。他抓起筆來,猶豫片刻,說:“通判大人,不知捐獻之事,有否檔次?”

李四說:“多則不限,少則,少則的話,我想也應當在五十兩白銀左右吧!”

吳老八聽了,心裏有了撲頭,在紅綢子上寫了“五十一兩白銀”。

別人也隻好效仿他,依次提筆寫下銀兩數目,十幾人寫下了捐銀六百一十八兩。寫了數目,誰也沒有隨身攜帶這銀子來,出了衙門,差人去取銀,空口無憑咋辦?張三早把黃紙截成的欠據拿來,誰寫了捐銀多少,誰就在欠條上寫下多少數量的銀子數,待交銀子時,抽欠條。這幫商紳土豪,輕鬆而來,走時,欠了衙門一屁股債。

這第一批的人走了,不甘心自己吃虧,又幫衙門唬來其他人來,於是一批接一批,眼見公堂裏的捐贈薄上名字增多,功德箱裏的銀子增多,喜得李四、張三暗中樂得象吃牙豹。

四野寂靜,城中燈隱,星星滿天。

張三李四關上門,點上蠟燭,在內室清點銀子。

“這銀夠修十座學堂,五座廟宇,而實際,咱隻建一所學堂,兩座廟宇啊!剩下的,便是你我的啦。哈哈。老弟!不過,我們還不要妄動,有些事情要擺平啊!”張三不無擔憂地提示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