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日子不太好過,不要黃元泰告訴我,我也從原來的曆史上略知一二,但聽了他說了之後,我才更加感受到他的艱難。
早年的鄭成功,承受父蔭,一路走來,還算順利。年紀輕輕就考中秀元,又投效在錢謙益的名下,成為了國子監生之一。
但自崇楨皇帝自縊於煤山之後,鄭成功開始逐漸步入政壇。因為一直有著父親的蔭蔽,他原以為,當官為政的事,似乎也不是那麼困難。
後來,明朝弘光朝覆滅後,鄭成功的父親和叔叔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稱帝,稱元隆武,鄭氏一家因為擁立之功,更是如日中天。
隆武皇帝很是賞識鄭成功的少年英勇,封為忠孝伯,禦營中軍都督,賜國姓,開始改名成功。並開始逐漸獨立領軍,並開始在軍中嶄露頭角。
可是,自己的父親和叔父不但不響應天下黎民的呼聲,伺機反攻清虜,恢複漢家河山,反而受洪壽疇盅惑,帶著家人投靠清軍。鄭成功勸說不成,隻得帶領擁戴他的軍兵出走金門,開始了獨立創業的艱難階段。
鄭芝龍等人沒有等來想要的加官晉爵,反而被挾至燕京,甚至出兵攻擊鄭家故鄉南安,致死鄭成功的生母於戰亂中不得不自縊於家中,更加深了鄭成功對滿清的仇恨。
次年(1647年),清軍來犯,隆武帝不敵,亡於敵手,鄭成功更堅定了自己抗清的決心,他開始在金門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誓師反清,正式拉開了他獨立反清的帷幕。
鄭成功拉起帥旗後。陸續有鄭氏餘部和原明朝將官來投,鄭成功的部隊日益勢大。
隻是可惜的是,大家都想著自己的小利益,反清抗戰也隻是小範圍的抗爭,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反攻,鄭成功也隻能是徒呼奈何。
鄭成功知道,之所以大家不能抱成一條心,就是因為大家誰都不服誰,誰都是泥腿杆子,都不是正統,於是,他盡管知道永曆帝也不是什麼好鳥,可人家是朱明的子孫,是龍子鳳孫,他不得不奉曆帝為正朔,後被封為延平王,總算有了抗清的大義名份,也因此有了讓自己的隊伍進一步擴大的機會。
前來投靠他的人是不少,又加之鄭成功治軍嚴格,訓練有素,戰鬥力在諸多的反清力量中首屈一指,更讓無數想反清的義士們前來投靠——這其中,有流散的明軍、有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有失去了丈夫或兒子的婦女,還有一腔激憤,力圖救國的學子監生。
可是,隨著來的人一多,而鄭成功治下的土地太少,又加之閩南本就是山多地少的地方,更難籌集糧食,不禁讓鄭成功更是犯難起來。
無奈之下,鄭成功采用施琅的計計謀,計賺族叔鄭彩、鄭聯治下的廈門,終於取得了廈門,並改名為思明州,作為自己的反清根據地,總算得到了喘息之機。
可是,雖然治理的地方大了,但不願意剃發,更不願意淪為清虜的奴隸的百姓們,前來投靠的越來越多了。這麼多人都是衝著鄭成功的抗清大義前來的,可他們來的時候,隻是帶了一張嘴,其它的全指望國姓爺的恩賜呢。可鄭成功自己也是束手無策,如何安頓得了這麼多的人來?
前來投靠的孤兒寡母,本就是沒有依靠,以為能找個庇護之所。可到了廈門之後,這裏雖然是鄭成功的治下,他的軍隊作戰力是不差,可這些人許多也是兵流子,又遭受屢次戰亂的打擊,心態未免失衡,看著街頭上的孤兒寡母,難免會做出些欺男霸女的事情出來。